讓民族團結的種子根植于每個人心中
www.tracyaward.com 2016年02月02日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雜志
天津市南倉中學坐落在少數民族回族聚集區天穆鎮,學校從2010年開始承辦內地新疆高中班,目前有內高班在校生331名,包含維吾爾、哈薩克等13個民族。辦好內高班,做好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對于增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促進西部地區和新疆地區經濟發展、保持國家長治久安和各民族繁榮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多年來我校高度重視民族團結教育,特別是開辦內高班以來,針對民族團結教育中存在的“突擊式”、“隨意性”、簡單“灌輸”、“宣講”,“魂(民族教育)不附體(學校教育體系)”等問題,探索了民族團結教育的“課程化” “生活化”和“制度化”,走出了一條民族團結教育常態化之路。 課程化:讓民族團結教育具有穩定的載體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也是實施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載體。只有民族團結教育課程化,才能使民族團結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融入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真正建立民族團結教育的常態化機制。一方面,我校將民族團結教育滲透到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之中去;另一方面,以“打牢各族師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為目標,建設規范化、系列化的活動體驗類實驗課程,增強了民族團結教育的實效性。 一是體驗課程。利用周末、節假日組織各種社會考察活動。如,深入社區、敬老院等開展送溫暖活動;廣泛參與社區公益宣傳;組織學生到北京看升旗、登長城,到濱海觀海,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定期組織心連心大型公益活動,教師作為新疆學生的天津家長參與各種項目,通過體驗活動進一步融洽了師生、生生感情,提升了民族團結的教育意義。 二是節日課程。充分利用春節、中秋節、古爾邦節等重大節日慶;顒,增進內高班學生與本地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情感融合,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學生對父母、學校、祖國的感恩之情,增強內高班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 三是主題課程。學校堅持開展德育大講堂活動,學習黨的政策和先進人物事跡;組織開展兩代人共謀新疆未來的主題教育活動;充分利用班會、升旗儀式等陣地宣傳民族教育政策,同時開展感恩勵志、誠信友善等內容的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責任感和愛國之心。 四是社團課程。學校充分尊重內高班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在全員參與學校每周五31個社團活動的基礎上,利用每周末、節假日開設新疆部自身的花鍵、空竹、民樂、泥塑、編織等具有民族特色的13個社團,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精神,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也促進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生活化:讓民族團結教育融入學生的生活世界 生活是指人的生命動態展開過程,生活世界是個關系世界,人在其中,是動態生成的,只有把一切知識的、觀念的東西納入到人的生成之過程之中,才真正對人的生成有終極意義。我校堅持民族團結教育融入學生的“生活世界”,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打牢各族師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的教育目的。 一是在日常生活中創設各族學生相互溝通交往的環境和氛圍,形成多元共存和諧發展的格局。如,宿舍六人一屋,采取民族混編,有的宿舍達到六個民族。今年已經嘗試將高三女生與本地女生混住,今后將嘗試與本地生混編宿舍。就餐也由原來的4人混桌改為10人圓桌,將各民族學生混編餐桌,讓學生在家的氛圍中交流了思想情感,增強了民族團結。 二是在教育教學中,倡導各民族學生合作學習,共同提高。我們堅持預科班單獨編班,高一至高三年級全部散插到本地生班的編班模式。同時將學生的座位混編,建立學習小組,讓本地生與新疆生結成對子,形成互助團結共同體,學生們相互包容、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三是在學生管理上,做到“學習上有人幫助,生活上有人關心,生病了有人照顧”,讓學生身在天津,同樣感到家的溫暖。 制度化:民族團結教育常態化的保障 制度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正常、有序有效開展的保障。同理,民族團結教育的常態化,也需要相應的制度保障。自承擔內高班任務以來,我校逐步形成了一套保障民族團結教育常態化開展的制度。 一是實行預科、高一至高三四個年級一體化運行的制度,將日常學生的管理工作下移到年級和班級,年級組長和班主任負總責,提高了管理育人的效益,實現了民族的良好氛圍。 二是建立常規的教育管理制度。如學生請假制度、親屬探親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特別是建立了本地生與新疆生結對子的制度,促進了學生之間的友誼;建立了干部、黨員、骨干教師與新疆學生結對子制度,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動態,使教育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是建立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制度。比如,利用各種社會教育資源,如民俗館、博物館、紀念館等,開展教育活動;定期組織學生通過陽關義工愛心社、天津新疆商會、海河之濱助學小分隊、企業家和勞模進校園等形式和途徑,讓學生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鍛煉能力,受到生動活潑的民族團結教育。 完善工作措施,讓民族團結教育落地生根 我們國家始終將民族團結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始終要求將民族團結教育落到實處,學校也深知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不斷尋找民族團結教育的有效途徑和載體,提高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但在具體實施中我們感覺到:民族團結教育思想觀念入腦不深。學校教育教學內容繁雜,民族團結教育并不是立竿見影的工程,因此,存在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民族團結教育宣傳方式單一,標語、板報、演講等傳統宣傳方式所占比重較大,微信、微博、博客、互聯網等新媒體未得到充分應用。民族團結教育典型尚未充分挖掘,宣傳典型人物、典型事跡的聲勢不夠。民族團結教育活動自選動作不足,執行上級部門的規定動作多、結合本校實際的自選動作少,以致教育形式缺乏個性化和自主性、創新性。 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在新時期做好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尤為重要。要使民族團結工作常態化落實到位,我認為關鍵在日積月累,養成良好的習慣,就會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民族團結工作的要求,并逐步轉化為自覺的行動。 一是加強學校教育。將民族團結教育內容貫穿于課程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和學校管理全過程。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有機滲透民族團結教育的相關內容,做到潤物無聲、春風化雨;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強化團隊合作精神;在校園文化中要處處體現民族團結要求;在學校管理中,強化民族團結規則意識、制度約束,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是加強活動宣傳。將傳統方法與新媒體手段有機結合,做好民族團結教育宣傳,開展喜聞樂見的民族團結教育宣教活動,不斷增強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是加強日常督導。在重視對學校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的評價和督導工作的基礎上,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常態化互比互看活動,在活動中大家取長補短,分享經驗,同時可以及時發現典型進行推介宣傳,這樣做既進行了檢查又發現了典型,同時督促了學校對民族團結教育活動不敢流于形式。 。ㄗ髡撸旱医ǔ,系天津市南倉中學校長) 《中國民族教育》2016年第一期 ![]() |
- 新疆:暑期開展“百百千萬”民族團結實踐活動2016-07-26
- 內地新疆籍學生民族團結進步年活動啟動2016-06-22
- “手拉手”體驗:各族少年穿越千里的心靈互動2016-02-18
- 新疆:頒布條例將民族團結教育納入教育全過程2016-01-13
- 人民日報評論員:匯聚民族團結的筑夢力量2015-10-01
- 民族團結教育需從“漫灌”到“滴灌”2015-08-22
- 新疆醫科大學民族團結班:我們愿成為你的雙腳2015-06-18
- “母女”倆向新疆各族師生真情開講民族團結課2015-06-15
- 新疆師范大學:師生同臺講述身邊民族團結故事2015-05-27
- 劉延東:在新的起點上開創民族團結進步新局面201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