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教育是每一個公民都應接受的教育
www.tracyaward.com 2016年02月02日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雜志
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以及第六次全國民族教育工作會議中,都多次提到建立民族團結教育的常態化機制問題,在新疆這個多民族、多宗教地區,分裂與反分裂斗爭從來沒有停止過,民族團結是一個永恒的主題。當前民族問題的嚴峻形勢和社會發展的客觀現實要求我們逐步培養公民的民族團結意識,讓每個公民理解國家有關民族問題的政策法規,民族團結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對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學校來說更顯任務艱巨、責任重大。 我校是面向全疆各地州招生的多民族中學,教師隊伍也是多民族組成,長期以來,學校遵循“維護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團結”的宗旨,在民族團結教育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筑牢課堂教學主陣地 根據中宣部、教育部、國家民委2009年聯合發布的《關于在學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的通知》和教育部辦公廳、國家民委辦公廳頒布的《學校民族團結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精神,新疆教育廳組織編寫了《中華民族大團結》,并要求全疆各校開設民族團結教育課程,幫助學生在思想和行動上自覺維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反對民族分裂。另外,在中考思想品德課程考試中適當增加民族團結教育的內容,高中階段學業水平測試中,更是將民族團結作為獨立的一門課程進行考查,以此促進民族團結教育常態化。 我校政治教師均承擔了民族團結教育教學任務。為了筑牢課堂教學主陣地,促使民族團結教育真正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經學校教研室商議、校黨委研究決定,在我校初中思想品德課中增加民族團結教育的內容,高二年級每班在5—7月每周增加一節民族團結教育課時。此外,我校還十分重視對教師的培養,不斷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例如,組織思想政治教師針對民族團結教育的內容開展集體備課,通過優質民族團結教育資源的共享、教學經驗交流,提高學校民族團結教育課程的實效性;通過自治區專家的專題講座,深化教師們對黨的民族政策、民族理論和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黨的宗教政策的理解認識,澄清了以往存在的一些模糊認識,提高了分析、解決理論和實際問題的能力。 發掘校本教學新形式 開設少數民族語言校本課程。針對學生民族的多樣性,我校聘請校外教師開設少數民族語言校本選修課,例如維吾爾語、俄語校本課程,鼓勵學生積極掌握國家通用語言之外的少數民族語言,養成能用、愛用和尊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良好習慣,促進不同民族學生之間的交流,為學生之間團結合作營造了良好的語言環境。 開發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例如學習將少數民族民俗、音樂、舞蹈與現代體育文化相結合的麥西來甫健身操,讓師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魅力。 探索實踐育人新途徑 開展“民族團結教育道德大講堂”。我校每月定期開展的“道德大講堂”活動,為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提供了一個新平臺。在民族團結教育的“道德大講堂”上,我校全體教師學唱民族團結歌曲,例如《天山青松根連根》;邀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道德模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王燕娜,現場講述為維吾爾族小伙毛蘭江無償捐腎的先進故事,通過身邊民族團結好人、好事,弘揚愛國統一的民族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 開展民族團結教育主題班會。我校每學期在各個班級定期開展民族團結教育主題班會,圍繞民族團結的主題,學生通過自行準備和搜集材料選派學生代表主持班會活動,在班主任的引導下班會上學生之間積極交流、發言、討論,進而增加民族文化知識、民族政策認識,自覺樹立熱愛祖國、團結統一的核心價值觀念。 關于民族團結教育常態化的思考 之所以強調民族團結教育常態化,正是因為多年來民族團結教育還未形成常態化機制。例如,我們把民族團結教育當作是附加的、游離于整個學校教育體系的政治任務;不研究學生的興趣和接受能力,采用灌輸和“宣傳”的簡單方法;民族團結教育成為只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如此等等都是非常態化的表現。要形成科學的民族團結教育常態化機制,首先應把民族團結教育作為我國各級各類學校重要的教育內容,作為每一個國家公民、不分民族,都應該接受的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①除此之外,筆者認為,還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提高民族團結教育的實效性、促進民族團結教育常態化。 民族團結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互補充、相輔相成。 我國當前的民族團結教育普遍以顯性課程為主,比如,在新疆各校開設民族團結教育課程,對民族團結隱性教育的探索較少。民族團結隱性教育是指把民族團結的知識、價值觀念、行為規范以潛在的、內隱的方式賦予到學校教育活動、實踐活動、教育者、學校規章制度以及學校生活等各個方面,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覺地在頭腦中形成、建構、維持、鞏固民族團結的態度、觀念以及行為方式。②例如,學校文化的建設具體包括校園的基本設施、綠化美化等顯性的方面,又包括學校歷史傳統、校訓校規、校風班風等隱性的方面,當賦予物質設施以民族團結精神與寓意時,精神環境“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作用就能發揮出相對于顯性課程的比較優勢。所以,只有充分發揮二者的作用,使民族團結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互補充、相輔相成,才能共同有效地促進民族團結教育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學校、家庭、社會相互聯系,共同育人形成合力。 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促進公民自覺履行憲法規定的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義務。新課程改革越來越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這與民族團結教育重視實踐的主旨相契合。學生的活動范圍除了學校以外,與社會接觸的區域主要在居住的社區,因此,讓學生參與社區建設是讓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家,培養關心他人、珍惜生活的品質,實現道德社會化的重要途徑。③但是,現實情況是,社會機構與社會資源對學生活動相對封閉,民族團結教育的實施缺乏社會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合力網絡是提高民族團結教育實效性的基礎,也是從全局上根本轉變民族團結教育非常態化現狀的重要環節。比如,在各地免費開放少數民族圖書閱覽館、少數民族歷史文化博物館,引導學生參與少數民族聚居社區的志愿者活動、慈善活動、勤工助學等各類校外促進民族團結的活動,鼓勵學生用勞動和愛心回報民族、回報社會,增加民族的歸屬感、責任感和認同感,使他們在實際行動上落實民族團結精神。讓學生經歷探索、參與和體驗等一系列的心理過程,才能使民族團結從社會的需求轉化為他們的內在信念和行為準則。 總而言之,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是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系統工程,是必須長期堅定執行的政治任務和教育任務,民族團結教育不能放松,不能拖延,不能裹足不前,必須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加強實踐探索,切實推進學校民族團結教育的常態化。 【參考文獻】 、偃f明鋼:《建立科學的民族團結教育常態化機制》,《中國民族教育》,2015(10) 、诩塑S林、張立輝、劉毅:民《族高校民族團結進步隱性教育“4S”課程體系構建》,《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1) 、酃鹌迹骸吨袑W德育的問題與對策》,《西北師范大學》,2005(11) 。ㄗ髡邌挝唬盒陆疄豸斈君R八一中學) 《中國民族教育》雜志2016年第一期 ![]() |
- 新疆決定打造民族團結教育“升級版”提升工程2016-03-31
- 把民族團結教育落到實處2016-02-02
- 徐州市“五結合”、“八個一”推進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向縱深2015-11-17
- 北京市中關村第三小學:以我的愛牽你的手2011-09-30
-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三小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紀事2011-09-30
- 甘肅省首家民族團結教育示范基地在蘭州啟動2010-10-25
- 西藏曲水縣深入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2010-09-21
- 新疆啟動大學生民族團結教育系列活動 為期兩月2010-04-26
- 民族團結教育從小抓起2010-01-04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次立法規范民族團結教育2009-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