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
www.tracyaward.com 2015年11月30日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雜志2015年第9期
這個暑假,有關留守兒童的消息和評論不時見諸報端,引發大眾關注,也讓大家有了更多疑問:留守兒童之痛究竟該由誰來化解?如何才能改變這個群體的處境? 據教育部最新發布的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4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共有1294.73萬人,農村留守兒童共有2075.42萬人。 這也意味著,有2000多萬在讀農村留守兒童依然無法跟隨父母一起生活。 這一觸目驚心的事實在2015年6月18日發布的《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中同樣得到印證:按照留守兒童總數6100萬測算,全國約有近1794萬農村留守兒童一年只能見父母1至2次;有921萬孩子一年都沒有見過父母。 即使在假期有幸見到了父母的留守兒童,情況也不容樂觀。據《廣州日報》報道,由于父母忙于生計,留守兒童不得不面臨“二次留守”,孤獨依然是他們的代名詞。 在社會轉型時期,背井離鄉外出務工的代價,是無數家庭因遷徙而分離,千萬兒童被迫“失去”父母。 同樣“失去”父母的,還有一類隱性留守兒童,他們看似生活在父母身邊,衣食不愁,玩具成堆,但是同樣缺少父母的陪伴,尤其是高質量的陪伴!拔液苊,哪有工夫陪孩子玩”“我這么辛苦掙錢還不是為了孩子將來能生活得更好、受更好的教育”……父母們總能找到各種各樣的理由,讓孩子和自己分離,將撫養、陪伴孩子的責任移交給爺爺奶奶等第三方。在財富、權勢、名利的追逐面前,生命的價值、陪伴的意義,有意無意中,被漠視。 知名心理專欄作家武志紅在分析貴州畢節四兄妹喝農藥自殺事件時,曾尖銳地指出:“比貧窮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們這個國家,可能每個地方都有這樣一種主流思維——掙錢勝于帶孩子,面子勝于家庭溫暖! 這樣的思維,注定會為悲劇埋下伏筆。 畢節的四兄妹并不缺吃少穿,自殺時存折內余錢足夠生活,圈里養著豬,家里還有玉米和臘肉。四兄妹以決絕的方式結束孤獨的童年,讓人扼腕嘆息。長期缺少關愛的生命體驗,讓他們對生命的意義已經毫無認同。正如有文章所說:“逼死孩子的,決非貧窮,而是無愛的心理絕望!奔词褂猩鐣屠蠋煹年P心,但這些都替代不了父母的陪伴。 作家王朔和他的母親曾經有過30年的“對抗”,兩人的關系算得上是“針尖對麥芒”。王朔的母親是一名醫生,平時忙于工作而疏于照看孩子。盡管他的母親是愛他的,但他卻極少感受到、接收到,這種愛的缺失,使王朔形成了狂躁、攻擊型的人格,也讓他在長達30年的時間里,始終不能與自己和解,也無法與這個世界和解。 孩子的成長都不可逆轉。父母的陪伴,傳遞給孩子的是愛、信任和安全感,而這些,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教育專家尹建莉指出:“兒童和父母感情的建立,僅有血緣還不夠,必須要有相處時間的長度和頻次,孩子越小,對父母之愛的要求越多,對相處時間和頻次也就要求越多,這是兒童獲取安全感的必需!薄叭鄙傧嗵幍拈L度和頻次,彼此間的情感聯結就會比較稀疏,愛的濃度和質量就不會高。雖然這個孩子是你在世界上最愛的孩子,但并不意味著你們的溝通和了解是最好的! 沒有陪伴,對孩子而言,愛永遠是空中樓閣,可望卻不可及。沒有愛,又何談教育。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應對生活給予的陰晴冷暖,并不只是讓孩子成長,同時也是為人父母者的自我成長。父母成長了,中國的明天才更有希望。 因此,創造條件讓一家人共同生活,把孩子的成長放在第一位,父母帶著愛肩負起養育的責任,才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避免悲劇的根本之策。而這,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共同努力。 ![]() |
- 擦去留守兒童“眼前的灰黃”2017-02-24
- 留守兒童的問題絕不只是一個“窮”字2017-02-16
- 河北南宮:“愛心代理媽媽”情暖孤貧兒童2017-01-26
- 用積極心理學治愈留守兒童的“心理創傷”2017-01-25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開展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專項行動2017-01-02
- 留守娃穿上愛心小棉襖2016-12-29
- 保護留守兒童立法不能太“柔”2016-12-07
- 浙江:立法保護留守兒童 構建全社會關愛網絡2016-12-05
- “精準幫扶”:留守兒童中的“問題學生”2016-12-01
- 小候鳥專項基金啟動:用“心”關愛留守兒童2016-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