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民族教育要做這20件事
www.tracyaward.com 2015年11月30日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雜志2015年第9期
近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全面部署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稕Q定》提出,到2020年,民族地區教育整體發展水平及主要指標接近或達到全國平均水平,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民族地區學前兩年、三年毛入園率分別達到80%、70%。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基本實現標準化,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努力消除輟學現象,基本實現縣域內均衡發展。 為加快發展民族教育,文件中提出的主要措施有: 1. 加快普及學前教育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民族地區學前教育機構,支持鄉村兩級公辦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建設,新建、改擴建安全適用的幼兒園,開發配備必要的教育資源,改善保教條件,滿足適齡幼兒入園需求。規范辦園行為,強化安全監管,加強保教管理。合理配置幼兒園保教人員。重點支持民族地區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 2. 均衡發展義務教育 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發展規劃、資源布局應主動適應扶貧開發、生態移民、城鎮化建設等需要。大力推進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巨k學條件,縮小城鄉差距和校際差距。因地制宜保留并辦好必要的村小學和教學點。以提高教學質量為重點,實施民族地區中小學理科教學質量提升計劃,深化課程和教學改革,開齊開足國家課程,開設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依法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切實解決“大班額”“大校額”問題。依法履行控輟保學職責,降低輟學率。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機制。保障女童入學。 3. 提高普通高中教學質量 繼續支持民族地區教育基礎薄弱縣普通高中建設,擴大優質教學資源,按國家規定標準配齊圖書、實驗室、教學儀器設備。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加強選修課程建設,推行選課走班。強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加強理科課程和實驗課教學,開展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全面實施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鼓勵舉辦綜合高中。 4. 加快發展中等職業教育 適應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和培育新型職業農牧民要求,合理布局民族地區中等職業學校,保障并改善基本辦學條件,F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優質特色學校建設等項目重點向民族地區傾斜。加強校企合作,推進產教融合,擇優扶持發展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現代農牧業等優勢特色專業。聘請民族技藝大師、能工巧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擔任兼職教師。推進招生和培養模式改革,擴大中東部地區職業院校面向民族地區招生規模,提高民族地區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升入高等職業院校比例,實現初高中未就業畢業生職業技術培訓全覆蓋。鼓勵內地優質職業教育資源以及有條件的企業在民族地區開辦職業技術學校,落實稅收等相關優惠政策。 5. 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和結構 制定實施民族地區高校布局規劃、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學科專業調整規劃。優先設置與實體經濟和產業發展相適應的高等職業學校。積極支持有條件的民族地區設置工科類、應用型本科院校。引導一批民族地區普通本科高校和民族院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以就業為導向,調整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學科專業結構,重點提高工、農、醫、管理等學科比例,支持辦好師范類專業,提升民族特色學科水平。碩士博士學位點設置、本?蒲芯可猩媱、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的專項資金等向符合規劃、辦學條件和質量有保障的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傾斜。辦好民族院校。 6. 積極發展繼續教育 加強對民族地區城鄉社區教育的指導。城鄉社區教育機構和網絡建設向民族地區傾斜。支持民族地區建設以衛星、互聯網等為載體的遠程開放教育及服務平臺,加強涉農專業、課程和教材建設,開展學歷與非學歷繼續教育。引導民族地區廣播電視大學轉型升級。鼓勵中東部省市和教育部直屬高校面向民族地區開放繼續教育優質資源。加強農牧民繼續教育。繼續開展掃盲工作。 7. 重視支持特殊教育 在民族地區的地市州盟和30萬人口以上、殘疾兒童較多的縣市區旗建好一所特殊教育學校,配齊特教專業教師,完善配套設施。鼓勵和支持普通學校為殘疾學生創造學習生活條件,提高隨班就讀和特教班的教學質量。開展面向殘疾學生的職業教育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重點提高學生的生活技能和就業能力。 8. 有序擴大人才培養規模 落實好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加強少數民族高端人才培養工作,培養一批政治素質高、學術造詣深、具有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的少數民族優秀人才。繼續實施國家公派留學西部特別項目。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教育部直屬高校及其他自主招生試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專項計劃等向民族地區傾斜。適當提高東中部省市職業院校招收民族地區學生的比例。適度擴大高校民族班、預科班招生規模以及東中部高校招收內地西藏新疆班高中畢業生規模。鼓勵支持民族地區和東中部省市雙向擴大高校招生規模。加強少數民族專業技術人才特殊培養。 9. 改革考試招生制度 按照國家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統一要求,保留并進一步完善邊疆、山區、牧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少數民族考生高考加分優惠政策,推進民族地區和內地西藏新疆班畢業生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逐步探索建立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公平、多元的錄取機制。完善高校民族班、民族預科班招生辦法,探索實施高校民族預科階段結業會考制度,不斷提高培養質量。 10. 強化內地民族班教育管理服務 制訂長遠發展規劃,加大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強內地民族班建設,改善辦學條件。堅持“嚴、愛、細”原則,對各民族學生實行統一標準、統一要求、統一管理。推行內地民族班一對一、一對多的全員育人導師制,用心用情關愛學生,幫助解決學習生活困難。合理設置課程,加強教材建設,深化教學改革,強化課堂教學,加強課后輔導,嚴格考核標準,完善淘汰機制,加強督導評估,提高教學質量。完善后勤服務,辦好學生食堂,尊重清真飲食習慣,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為內地民族班學校統一采購清真食品原材料。在少數民族學生集中的學校按照50∶1的生師比配齊配強政治素質高、懂雙語、會管理的少數民族教師,推廣設立少數民族學生工作示范平臺,全面提高教育管理服務水平。 11. 加強普通高校、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 開設就業指導課程,普及創業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增強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對就業困難學生開展一對一就業指導、重點推薦。鼓勵在民族地區的中央企業和對口援建項目吸納當地普通高校、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引導內地民族班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中小學擔任雙語教師。加大就業政策宣傳力度,引導學生到基層就業、到企業就業、自主創業。 12. 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 針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基礎薄弱地區、農牧區和偏遠地區實際,科學編制寄宿制學校建設規劃,合理布局,改擴建、新建標準化寄宿制中小學校。按照國家規定標準配備圖書、實驗室、教學儀器設備。提高生均公用經費標準,配齊后勤管理服務人員,加強學校管理,強化安全教育,提高人防、物防、技防能力,確保學校安全。全面提高入學率,實現各民族學生學習在學校、生活在學校、成長在學校。對地處偏遠又無條件寄宿的學校,因地制宜加強建設、改善條件。 13. 支持邊疆民族地區教育發展 國家教育經費向邊疆省區傾斜,邊疆省區教育經費向邊境縣傾斜,提高邊疆民族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經費保障水平和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基本辦學條件,不斷增強邊境學校吸引力。支持邊疆省區制定激勵政策,鼓勵引導高校畢業生、骨干教師到邊境學校任教,提高教育質量。 14. 科學穩妥推行雙語教育 依據法律,遵循規律,結合實際,堅定不移推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確保少數民族學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少數民族高校畢業生能夠熟練掌握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權利,不斷提高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教學水平。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基礎薄弱地區,以民漢雙語兼通為基本目標,建立健全從學前到中小學各階段有效銜接,教學模式與學生學習能力相適應,師資隊伍、教學資源滿足需要的雙語教學體系。國家對雙語教師培養培訓、教學研究、教材開發和出版給予支持,為接受雙語教育的學生升學、考試提供政策支持。鼓勵民族地區漢族師生學習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和各少數民族師生之間相互學習語言文字。研究完善雙語教師任職資格評價標準,建立雙語教育督導評估和質量監測機制。 15. 健全教師培養制度 堅持不懈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教師頭腦,加強師德師風教育,全面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師德水平和能力素質。民族地區要制定教師隊伍建設專項規劃,推進師范院校專業調整和教學改革,重點培養雙語教師、“雙師型”教師和農村中小學理科、音體美等學科緊缺教師,形成教師培養補充長效機制。支持民族地區師范院校免費培養雙語教師。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向民族地區傾斜,鼓勵引導東中部省市師范院校為民族地區培養免費師范生。落實好教師配備政策,杜絕擠占挪用教師編制,嚴格教師準入制度,招聘合格教師。實施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特崗計劃和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人才支持計劃教師專項計劃向民族地區傾斜。 16. 完善教師培訓機制 制訂全員培訓規劃,落實每五年一周期的培訓。國家級、省級、市級培訓向民族地區農村教師和內地民族班教師傾斜。重點加強幼兒園、中小學、職業院校和內地民族班校長、骨干教師、班主任(輔導員)思想政治和業務能力培訓。加強少數民族雙語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強化培訓過程管理和結業考核雙向評價。在東中部地區選擇若干所師范院校建設民族地區雙語和“雙師型”骨干教師培養培訓基地。 17. 落實教師激勵政策 改善教師福利待遇,績效工資分配向農村教學點、村小學、鄉鎮學校教師、雙語教師和內地民族班教師傾斜,切實落實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待遇的政策措施,實施好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落實好邊遠、農村地區教師職稱(職務)評聘、晉升傾斜政策。建立健全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和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等制度,對扎根邊疆、扎根農村、長期從事內地民族班教育管理并作出突出貢獻的教師,中央和地方政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支持民族地區農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 18. 完善經費投入機制 各級政府要切實增加民族教育投入,加快推進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中央財政針對民族地區特殊情況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和教育專項轉移支付力度,并重點支持新疆、西藏和四省藏區等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基礎薄弱地區開展雙語教育。整合民族教育中央專項資金并適時擴大資金規模,集中用于解決雙語教育、教師培養培訓、民族團結教育、民族文化交融創新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在安排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和本級財力時要對民族教育給予傾斜。對口支援資金要繼續加大對教育事業的支持力度。完善內地民族班辦學經費投入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支持發展民族教育,多渠道增加民族教育投入。 19. 加大學生資助力度 完善學前教育資助制度。落實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兩免一補”政策,完善經費標準動態調整機制,確保應助盡助。落實好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完善國家助學金政策。普通高中、高校學生資助政策向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傾斜。在按程序制定或修訂對口支援項目規劃后,各省市對口支援新疆、西藏、青海藏區資金可用于資助受援地在內地學習的學生。將民族預科生和少數民族骨干計劃基礎強化培訓階段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納入高校國家資助體系。鼓勵內地高校通過設立學習進步獎學金等方式,加大對來自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基礎薄弱地區學生的獎勵資助力度。做好殘疾學生資助工作。 20. 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 加強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優先向民族地區學校開放。制訂民族地區教育資源建設方案,開發、引進、編譯雙語教學、教師培訓和民族文化等數字資源,并推廣應用。在大規模在線學習平臺上,開發面向民族地區的教育課程。鼓勵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之間的校際聯網交流。以中小學和職業院校教師為重點,加強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訓,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向民族地區傾斜。 。▉碓矗航逃抗俜轿⑿拧拔⒀越逃保 ![]() |
- 內蒙古自治區教育發展:練好民族教育“內”功2016-12-06
- 遵循黨的宗旨履行好民族教育工作政治責任2016-11-08
- 廣西:到2020年小學到高中民族班學生將超8萬人2016-05-24
- 教育部辦公廳、國家民委辦公廳關于開展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督2016-05-04
- 內蒙古將加快發展學前、義務教育階段民族教育2016-05-04
- 全國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研究中心落戶中央民大2016-03-22
- 四川:政策“套餐”補強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發展2016-03-20
- 內蒙古:堅持依法治教扎實推進民族教育改革發展2016-03-17
- 內蒙古:提出將建立民族團結教育常態化機制2016-02-20
- 打造優質特色民族教育2016-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