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觀察——這些觀點值得再推敲
www.tracyaward.com 2015年07月28日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雜志2015年第4期
每年兩會,在媒體上,代表委員們的發言不少,其中不乏不辯自明的真知灼見,可也有些論調顯得模棱兩可或令人費解。雖然代表委員們的觀點并不代表國家的決策,但經媒體傳播后,因發言者的身份特殊,很容易給接收訊息者造成誤解,以為這離真理已經不遠了,或至少是定論。事實上,只要是觀點,都要經得起推敲。下面,我們回放部分值得商榷的言論,用放大鏡仔細斟酌: 觀點一: 新高考改革方案會使農村考生更加邊緣化 回放: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中山紀念中學校長賀優琳在接受《南方都市報》記者采訪時提出,新出臺的高考改革方案,增加了語文、英語的權重,史、地、政、理、化、生等學科作等級考試。這樣的科目設置會使農村考生更加邊緣化,農村考生語文、英語學習條件本就差,先天性不足。 辨析: 改革中的問題用改革來解決 新高考改革方案是否會出現讓農村學生更加邊緣化的后果,關鍵取決于是否有與這一改革配套的措施:如果只改革高考科目,不去推進農村學校師資、課程建設,那么后果是可以預見的;而如果以推進高考改革為抓手,針對農村師資、課程薄弱的問題,增加對農村學校的投入,提高課程質量,那么,改革起到的是促進農村學校完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質量的作用。這就要看地方政府、學校以怎樣的態度對待改革。 。ㄐ鼙妫 觀點二 :教育導向改變,教育問題迎刃而解 回放: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貴州大學校長鄭強在教育改革專場訪談中表示,“比高考分數更重要的就是改變高考的評價價值,轉為對孩子幸福觀和人生觀的認可”,“如果有一天我們的教育導向,認為清潔工、挖煤工人也是成功的就好了”。 辨析: 社會偏差不除 教育偏差難除 鄭校長的觀點看似個個有理,但細思量卻值得商榷。比如,要求高考成為“對孩子幸福觀和人生觀的認可”,這話固然不錯,但要把這個要求操作化,成為可以衡量考生是否有資格進大學的指標,難度恐怕不是一點點。中國教育要樹立“清潔工、挖煤工人也是一種成功”的價值觀,不知道那些急于“用知識改變命運”的貧困地區孩子能否轉變過來?從小學、中學到大學,中國教育確實存在偏差,但這不完全是因為教育自身問題,更多的還是社會出了偏差,要在不消除社會偏差的情況下就消除教育偏差,說說容易,做起來就不那么容易了。 。欜E) 觀點三 :早點工作 早點成功 回放: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張鳳寶建議縮減小學和高中教育年限。張委員表示,如果能提前大學畢業,較早步入社會,就業機會和自主創業的機會就會增加,能為國家和家庭減輕負擔,同時積累更多的物質財富和工作經驗。 辨析: 縮短總修業年限不能張口就來 總修業年限的縮短,確實會產生張委員所提到的各種效益。如果學歷教育的絕對時間保持不變,這可以在高中階段以上教育普及程度進一步提高的前提下,通過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而提高就業人口的勞動能力,也可以提高學歷教育絕對時間經濟效益,使個人、家庭、企業和國家受益。但我們要看到,修業年限縮短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加大了社會就業壓力。同時我們還要綜合考慮小學和高中的不同情況,這遠不是委員所提到那樣,是一筆很輕松的經濟賬。 。ㄎ男氯A) ![]() |
- 牛汝極:傳承傳統文化中小學該做哪些“文章”?2017-03-03
- 兩會輿情簡報2017-03-02
- 十年間,政府工作報告是如何提及教育的?2017-03-01
- 顧明遠:教育自信要建立在教育自覺的基礎上2017-03-01
- 朱永新:把握互聯網+教育的變革契機2017-03-01
- 校園欺凌怎么治?廣東省人大代表支招:加強管理,從重處罰2017-02-13
- 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3月5日在北京開幕2017-02-04
- 各區“兩會”教育議題亮點閃耀2016-12-30
- 中國教育新期許:更高質量更加公平2016-03-21
- 深入學習兩會精神 發展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教育2016-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