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民族進步的重要基點
www.tracyaward.com 2015年07月28日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雜志第四期
2015年春節團拜會,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首談“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并深刻闡述了國家發展和家庭建設的辯證關系。日前,10余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出席中國教育報刊社與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聯合召開的座談會,圍繞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暢談學習體會,積極獻言獻策。 社會建設必須補上家庭建設短板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中華女子學院副院長李明舜認為,習近平總書記談到“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與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提到的“家庭是天然的和基本的社會單元”,以及2004年《三亞宣言》提出的家庭是社會穩定延續和發展的源泉,一脈相承。他創新性地從治國理政的高度闡釋家庭的重要性,這是共產黨先進性的表現,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把它落實。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石中英認為,總書記講話重申了家庭建設在社會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基礎性作用。家庭建設習慣上容易被理解為是家庭成員的事,就像家庭教育容易被理解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屬于家庭內部事務。但這次總書記的講話是從社會建設、國家建設的高度來談的,家庭建設已經不再是一件家庭事務,而是一項社會工程。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企業、社區以及學界都要發揮各自的作用,參與到家庭建設當中來,不能只把家庭建設的任務留給家庭成員。 座談會上,與會者指出,社會建設必須補上家庭建設的短板。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相當長一段時間十分關注經濟建設、物質發展,很多家庭也關注經濟建設,但無論是社會的還是家庭的文化建設、道德建設、倫理建設都非常缺失和薄弱,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深層危機!敝袊嗣翊髮W教授程方平指出。 加強全社會家庭建設的邏輯起點在哪兒?新華社國內部重大報道中心副主任、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鹿永建認為,應當從重新認識“何為家庭”入手,從加深認識家庭這種人類特殊組織形式的特殊規律開始。 石中英教授認為,家庭建設的核心是價值觀建設,就是一個家庭及其成員在家庭內外活動中所信奉的是非、善惡、對錯的標準建設。家訓是對家庭價值觀的凝練和表達,是家庭價值觀的核心體現。家風是對這些家訓的追求和實踐。家教應該把家庭核心價值觀,通過以身作則、潛移默化的方式傳承下去。家庭關系應該建立在正確的、積極的和得到時代和歷史認可的價值觀基礎之上。家庭在社區生活中的角色和行動,也應該體現家庭的核心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最終樹立一個家庭及其社會成員的社會形象和信譽。在這方面,我們有非常豐富的歷史遺產可以繼承和弘揚,需要積極地挖掘和利用。 驅逐功利方能從誤區中突圍 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設的基礎工程。與會者認為,目前家庭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俞啟定認為,家庭教育現在存在兩個基本危機。第一個危機是誰來做家庭教育。第二個危機是家庭教育內容完全偏離。城市家庭基本上只關注子女的學習和分數,農村家庭基本上關注的是掙錢。一個關注分,一個關注錢,使得我們在樹立核心價值觀方面遇到非常大的阻力。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良馴認為,家庭教育的誤區是重知識技能,輕道德法律。圍繞考試科目的學習成為家庭教育的首位,使得一些學生看似學到一些知識,但是對道德法律缺乏必要的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規矩意識。家庭首先是生活的地方,重要的不是家長怎么說,而是怎么做,這是最基礎的家庭教育。 程方平認為,家庭教育應該是一種學習型的家庭教育,而不僅是著眼于經濟上、物質上、名利上的,應該有更多的社會導向來影響它正向發展。家庭教育不光是學習教育,也不光是對子女教育,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應該在學習型家庭當中得到終身的幫助和資源。 家庭教育誰來主管效果會更好?趙忠心認為,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是教育部門分管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主要靠學校、幼兒園來推動,主管學校的教育部門抓家庭教育應該是最恰當的。但目前學校教育是教育部門管,家庭教育是婦聯部門管,兩方面難以結合。如果教育部門既管學校教育也管家庭教育,可以做到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無縫對接。把家庭教育明確作為學校不可推卸的責任、作為評價學校工作成績的一項指標可以事半功倍。 家庭教育不是學校教育的附庸 家庭是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源泉。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趙忠心認為,國家要長治久安,無非就是兩條,一個是法治,一個是德治,其中家庭教育是一個主渠道。讀書識字學外語,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家庭教育主要是做人的教育,其中包含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 張良馴認為,家庭在青少年成長中承擔著撫養功能、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和情感交流功能。一旦家庭功能缺失,會直接影響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家庭培養孩子的一個重要情感是依戀。依戀是一種重要的積極情感,也是人際間相互信任的最初來源和核心。依戀這種情感只有在家庭中才可以慢慢建立和發展起來。在青少年的成長中,父母如果對孩子陪伴不夠、交流不足,孩子就會出現易怒、敵對、封閉自己、拒絕親密等行為表現,對以后的人格形成造成不良影響。 什么是家庭?什么是家庭關系?什么是家庭教育?與會者指出,這些基礎性問題需要進行系統、科學的研究。 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陳建翔認為,當下很多家庭教育問題都是在很低的層次上進行討論,停留在經驗和常識層面,很少有系統化的研究和科學性比較強的理論。這種狀況造成很多問題不僅得不到解決,而且越來越混亂。比如,對家庭教育基本概念的理解、界定就有問題。大部分著作、論文和詞典都是把家庭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附庸和依附來看待,并沒有把它當作一個獨立的教育形態,當作具有自己獨立價值、獨立使命和特殊規律的領域。一說教育就是學校教育,言教育必學校,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本來各有使命、各負其責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兩大教育形態,一邊被double(加倍的期待、加倍的投入、加倍的負擔),另一邊則被嚴重削弱,自亂營盤,失守應有職責。一方面是某種程度的“教育過度”,另一方面是某種程度的“教育失責”。把家庭教育完全作為學校教育的附庸和助手,這種界定需要探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