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失敗怎能全委過于教育?
www.tracyaward.com 2015年07月28日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雜志
有媒體報道,來自大西北的女孩蘭某,從初中起一路被保送,在北京一所知名學府讀到博士后,又成為美國一所著名大學的博士后研究人員。然而,日前她卻被美國警察押解遣返。據了解,她在美國已淪落成街頭流浪女,并患有精神分裂癥。 看到蘭某的遭遇,不少人唏噓不已之余,竟轉而抨擊起教育,認為她之所以有今天,我國的教育體制難辭其咎?吹筋愃蒲哉,筆者有話不吐不快。 一個人的境遇,受多重因素影響、制約,有個人特質、家庭教育、社會環境,等等。學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絕非全部。從社會人的角度來看,蘭某已經38歲了,早已經不是未成年人,她應當對自己人生的成敗負最主要責任。她的獨特經歷,具有典型意義,但不具有普遍代表性,僅僅只是個人成長與社會脫節的個案。 中國的教育并不完美,問題也很多,但并非一無是處。正面剖析蘭某的成敗得失,有助于我們改進教育工作。但如果把她當作“教育失敗”的典型案例,并成為論證“學霸高分低能”或“讀書無用論”的論據,那就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執拗思維在作怪了。 當然,對目前國內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我們也不必諱莫如深,有問題就要正視。梁啟超在百年前就說過,“學校與社會萬不可分離”。社會猶如一條船,每個人都要有掌舵的準備,而教育正是社會生活的延續。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學生在學校讀書時成績優異,堪稱“學霸”,畢業后卻沒有什么作為,甚至難以在單位立足,這種現象說明了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學校教育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也許,這正是中國今后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的方向之一。 。ㄗ髡邌挝唬汉笔∫顺鞘辛魉袑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