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生活經驗才是學習的起點
www.tracyaward.com 2016年02月03日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雜志
二十多年前,我承擔了一個關于藏族小學生雙語學習研究的項目。這個項目中有一項工作是了解藏族學生在語法結構由主動句轉換為被動句時,對句子語義的理解。 比如,給學生呈現類似句子:“小張把小李的鋼筆弄壞了(主動句)”、“小李的鋼筆被小張弄壞了(被動句)”。然后問學生:“誰把誰的鋼筆弄壞了?兩個句子的意思有沒有不同?”我們編制了很多類似的測試題,然后去了甘南藏族自治州一個純牧區的藏族小學,對藏族小學生進行測試。測試過程有當地學校的藏族老師幫我做翻譯?墒,測試一開始就遇到了很多麻煩,因為學生不能理解我設計的測試題目,協助我的藏族老師也直犯難。任憑我們反復解釋,學生就是不能完全理解題意?粗鴮W生困惑的眼神,分析他們交上來的試卷,經過反復琢磨和溝通,我終于發現了問題所在。原來,測試題目中出現了很多藏族孩子完全陌生的詞匯,比如“馬路”“人行道”“羽毛球”“信號燈”等。其中有一道題,“小王把小張的電影票弄丟了,小張的電影票被小王弄丟了”。藏族孩子不能理解“電影票”是什么東西,因為牧區的藏族孩子,從沒有過買“電影票”去電影院看電影的經歷。這些詞匯、概念出現在測試題目里,并不影響句子的語法結構,卻嚴重干擾了他們對句子語義的理解。后來,在藏族老師的協助下,我把測試題目中的這些詞匯、概念都換成藏族孩子熟悉的、他們生活中常見的概念,測試工作就變得比較順利了。 這件事,是我初次進入少數民族教育研究這一領域最深刻的經驗和教訓。二十多年來,每次給學生上課,我都要講這個故事,它已經成為我講授“民族教育研究專題”課的經典案例了。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因為它反映了多元文化社會中,文化差異對少數民族學生學習過程的重要影響,也說明了少數民族學生學習過程中遵循教育心理學基本原理的重要意義。 教育心理學有一個著名的判斷,“影響學生學習最重要的變量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學生大腦里、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知識經驗,是影響學生學習最重要的變量。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自生活經驗和系統的學習。當人們學習新的知識或面臨一個新的情景時,最有效、便捷的方式就是迅速喚起和提取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知識經驗,用以解釋新問題、適應新情景。這樣的學習是一個知識的“同化”過程,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溫故知新、循序漸進正是描述了學生學習的這一特征。學生先學什么、后學什么,使先學的知識成為后面學習的基礎——我們的教科書就是按這樣的原則編寫的,課程也是按這個順序安排的。 很多時候,我們忽略了在教學中利用和依靠少數民族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知識經驗,教科書和學習資源中則充斥著主流社會和城市文化的內容。少數民族學生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是主流社會、城市里的人難以想象的。而他們的生活和經驗中,有豐富的來自于他們自己的文化、生態環境、生活方式的內容,這是他們學習新知識的基礎。少數民族孩子們將來也會走向城市、走向世界,進入主流社會,但他們學習的起點應該是他們自己的文化和已有的生活經驗。 (作者:萬明鋼,系西北師范大學副校長、教授) 《中國民族教育》2016年第1期 ![]() |
- 未來學校應是“學習共同體”2017-02-28
- 在線教育何時回歸學習本原2017-01-14
-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年會召開 探討創新人才培養2016-12-20
- 團中央下發《關于學習宣傳貫徹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2016-12-14
-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多余信息是學習的災難2016-12-03
- 沈忠厚:“笨人理論”是學習的法寶2016-11-28
- 把錯題變成有效的學習資源2016-11-23
- “自主學習”不應助長教師不作為2016-11-23
- 同“95后”一起構建生活和價值2017-01-04
- 閱讀也是生活的剛需201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