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生態的視角看“理科淪陷”
www.tracyaward.com 2015年11月30日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雜志2015年第9期
《中國民族教育》今年第4期的封面標題是“捍衛理科”,聚焦欄目有6篇文章集中探討了少數民族地區理科教育面臨的困境和尷尬局面。我用“理科淪陷”來形容這個現象。 為了說明“理科淪陷”這個嚴峻的事實,我提供一組大學的數據。2013年,全國在校研究生179.4萬人,其中理工類占74.27%,人文社科類占25.73%。地處蘭州的3所綜合性大學“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招收的碩士研究生,目前共計在校生360名,其中文科299名,理工科61名,理工科學生只占20%。教育部要求理工科專業招生不得少于50%,但是大學普遍反映,少數民族理工科學生生源嚴重不足,招生十分困難。 專業結構嚴重失衡現象發生在大學里,原因要追溯到中學、小學甚至學前教育。大學是基礎教育的延伸,大學中少數民族專業結構的失衡現象是基礎教育整體質量不高的結果,也是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發展不均衡的一個特殊現象。 民族地區的基礎教育出了什么問題,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學者們對此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分析,得出的結論大致有“師資隊伍尤其是理科教師的水平低”“理科課程標準不適合,太難了”“理科相關的教學資源不足”“缺乏教學研究的組織和機制”等。這些結論都沒有問題,都是制約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質量,特別是理科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事實擺在我們面前——僅僅把視野局限在教育系統內部,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換一個思路,把視野擴大到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文化大背景中考察學校教育與社會文化、自然生態的關系,考察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語言、習俗等傳統文化與現代學校教育文化的沖突和適應問題。這就是教育與文化生態的視野。 任何一種文化中都包含著數學或自然科學知識,但是把滲透在生活中的知識抽象化、系統化,轉換為學科體系或課程,不同文化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在漢語社會里,數學思想雖然源遠流長,但用漢語建構起數學的學科體系以及從小學到大學的課程體系,這是現代學校教育傳入我國以后的事情。經過一百多年和若干代人的努力才建立起了與世界接軌,甚至同步發展的數學或自然科學的研究和教學體系。 并不是每個少數民族都用母語完成了學科和課程體系的建構。選擇以母語學習為主的少數民族學生,他們的書包里可能只有一本從漢語統編教材翻譯為母語的數學教科書,他們沒有黃岡中學的教輔資料,沒有人大附中的模擬試題,更不可能通過“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搜索到需要的、母語的學習資源。從漢語翻譯為母語的教科書,里面充斥著都市和異文化的內容,與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活經驗有很大的差異,學習數學或物理的最大障礙有時不是數學或物理本身,而是對表述數學或物理的語言以及包含在語言中的文化信息的理解困難。學校不是一個學習的孤島,家庭、社會、語言、習俗、媒體、網絡等等,構成了整體的教育文化生態系統。 “理科淪陷”現象并不映襯著少數民族地區文科教學質量就高,同樣的問題在國家課程學習中普遍存在。我們需要思考的是,以主流社會、都市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全國統一的課程標準與評價體系,與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如何更好地適應,如何使學校與社會、課程與生活有機地融合在相似或共同的文化生態系統之中。 (作者系西北師范大學副校長、教授) ![]() |
- 四川民族地區51個縣市今年實現學前雙語教育“全覆蓋”2017-02-24
- 教育部舉辦邊遠、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推進工作會2016-09-28
- 教育改變少數民族地區孩子命運2015-08-21
- 我國民族地區教育普及程度持續提高2015-08-14
- 對民族地區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思考與建議2015-07-28
- 因地制宜,提高少數民族地區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以云南2015-07-28
- 訪西北民大校長趙德安:為民族地區培養優秀人才2015-06-30
- 西南大學:做好民族地區科技骨干人才培養工作2015-05-10
- 西南民族大學:科研項目致力于服務民族地區發展2015-04-21
- 韓興旺委員:教育仍然是西部民族地區發展任務201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