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我國民族教育研究的新方向
www.tracyaward.com 2015年07月29日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雜志第三期
近十年以來,世界多民族國家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民族問題,其中最為嚴峻的是極端民族主義導致的民族分裂與恐怖事件。西方國家解決民族問題,先后走過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同化主義、文化多元主義、公民主義等路徑。然而,西方國家采取的民族政策并沒有有效解決西方的民族問題。 近年來,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國際恐怖勢力也成為困擾我國多民族地區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民族問題成為最大的政治問題。從世界范圍來看,加強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之間的相互接觸、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交融,已經成為各國的共識。這也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公民教育興起的主要原因。 對于多民族國家而言,國家的同一性與多元文化的差異性共屬于一體性。同一性的本質就是“本有(Ereignis)”的一個所有物,差異來自同一之本質,哲學把這種共屬表象為一方與另一方的聯系。[1] 即在承認并尊重差異的同時,如何加強同一性與一體性的建構。這就需要民族教育的系統工程,需要加強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公民教育,既要保障少數民族成員的各項權利,又要加強少數民族成員作為國家公民的責任與義務的教育。 當前,我國民族地區面臨著新形勢: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并存;民族地區經濟加快發展勢頭和發展低水平并存;國家對民族地區的大力支持與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仍然薄弱共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趨勢增強與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糾紛上升并存;反對民族分裂、宗教極端、暴力恐怖斗爭成效顯著和局部暴力恐怖活動活躍多發并存。[2] 為此,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和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提出了我國民族工作的主要政策。 第一,加強國家認同。民族工作要不斷增強“四個認同”,即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民族工作要不斷加強民族團結的“三個意識”,即在各民族中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工作中強化國家認同教育是為了進一步鞏固國家安全、加強民族團結,這一偉大的造福中華民族的事業需要通過國家教育事業來完成。國家認同有三項基本條件:統一的制度體系、共同的溝通語言、充分的社會交往。在統一的制度上,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形成多元一體的多民族基本國情與社會格局,已經成為成功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經驗。在共同的溝通語言建設上,完善和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并把它作為促進文化交融、增進國家認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途徑。在充分的社會交往建設上,促進各民族群眾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相互學習、互相交流、和諧相處、共同繁榮,在民族地區城鎮化建設中建立多民族相互嵌入的社會環境,通過民漢合校方式,從青少年開始建構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教育體系。 第二,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掌握和使用。要堅定不移地推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全面開設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課程,全面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確保少數民族學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同時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不斷提高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教育水平,并在需要的民族地區加強學前雙語教育。對雙語教學師資培養培訓、雙語教學研究、教材開發和出版給予支持,注重培養民漢雙語兼通的人才。 第三,加強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就是要把尊重繼承和弘揚少數 民族文化與傳承建設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國家,共同創造中華文化,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正在形成中國經驗;中國實行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符合中國國情并取得了成功;努力建構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交往交融的民族關系;努力構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切實尊重民族差異等。中華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文明,中華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牢固樹立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齒相依、休戚相關、榮辱與共的觀念,促進各民族文化交融,把尊重繼承和弘揚少數民族文化與傳承建設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有機結合起來。 基于以上新形勢,我國的民族教育研究有必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多做努力。 加強中華民族多一體教育 1989 年, 費孝通先生在香港的“ 泰納講演”(TannerLecture) 中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指出中國社會的歷史與現實是多元一體的格局,多元是指各少數民族,一體是指中華民族。這一學術理念一經提出,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評價,成為認識中國多民族社會現實的主要理論依據。[3] 2014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的講話中,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確定為中國多民族社會的基本國情,指出我國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錯雜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一體離不開多元, 多元離不開一體,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動力,兩者辯證統一。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理論與國情要求我國實行多元一體的民族教育。多元文化及其教育 強調并尊重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在教育方面實行多元文化教育政策, 充分尊重少數民族的語言與文化,并將其體現在學校教育中;一體及其國家認同教育,強調不同文化之共性,實行公民教育與國家認同教育,所有民族學生都要學習和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都要積極學習先進文化和科學知識,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學校教育政策中,各少數民族學生必須是作為國家未來的公民來培養,作為國家公民的基本素養不能降低,在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繼承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并將二者在學校教育中統一起來。真正做到“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真正體現維護統一而又尊重差異的理念。 加強各民族成員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教育 處理民族差異性與共同性之矛盾,最有效的方法是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異、包容多樣,通過擴大交往交流交融,創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 我國多元一體的社會格局決定了我國少數民族聚居的同時,交通要道、城鎮基本都是多民族雜居地區,這種居住特點決定了民族教育發展的特殊性。 首先,辦學形式問題。受地廣人稀的自然條件制約,廣大民族地區更適合辦寄宿制學校,集中辦學成為我國民族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 其次,雙語教育問題。因少數民族大多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學校教育的用語會涉及雙語問題。在民族教育起步發展階段,雙語教育多以少數民族語言為主要教學用語,但隨著民族地區語 言環境的變遷,雙語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及國家公民教育理念的提出,民族教育中雙語教育將會逐漸向以國家通用語言為主轉移。 再其次,各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以不同形式,如以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的方式進入學校,成為學校課程體系的有益補充。充分考慮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我國政府在20 世紀80-90 年代十分重視對民族教育體系的建設,在民族地區形成了完備的少數民族教育體系,學校教育主要以少數民族語言為主。這種發展模式為少數民族教育“量”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現在問題也越來越明顯。這種較為封閉的民族教育體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所需人才的培養。因此,在新的形勢下,要推動建立相互嵌入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促進各民族群眾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形成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教育體系,就需要努力探索民漢合校的辦學模式,需要探索以國家通用 語言為主的雙語教育模式。在雙語條件較差的地區,幼兒園和小學現階段仍可以少數民族語言為教學用語,這也有利于民族學生學習、掌握母語,但在升入初中尤其是高中階段以后,在民族地區的集中辦學中,以民漢合校為辦學模式,以國家通用語言為主要教學用語,有利于打破封閉獨立的民族教育體系,加強交融教育。 正確認識交融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國家,中華文化是包括56個民族的文化,中華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文明,中華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教育領域同樣不能人為地制造相互分離的教育體系,民族地區的學校教育應該吸收所有不同民族學生進入學校,讓不同民族學生在一起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相互理解,共同發展。當前,長期形成的分離教育已經深入一些民族成員的觀念之中,因此交融教育需要探索新的模式與發展之路,以此來共建中華民族多民族教育的新體系。當然,在這一過程中,要切實尊重差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前提是切實尊重民族差異。文化差異是最重要的民族差異,風俗習慣的不同則是文化差異的最直接表現。尊重差異就是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尊重各民族的選擇。在教育方面尊重差異就是在語言和課程方面考慮民族之間的差異性。對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基礎差、教學質量不高的地區,除應大力改善教育質量、改善教育結構外,還要實行雙語教學、內地民族班、民族預科、高考加分等優惠政策。 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 解決邊疆穩定發展矛盾問題的核心在中華文化認同、根本在民族教育發展、關鍵在民族人才培養,抓手在民族雙語教育。消除“三股勢力”影響,根除影響民族地區穩定發展的文化根源,發揮雙語教育“人文化成”的潛移默化功效,是促進邊疆地區社會穩定的治本之策和長遠戰略。 增進文化理解與國家認同最有效的手段是推行雙語教育。雙語教育是民族地區政治安定的穩定器,文化認同的溝通橋,民族和諧的溶血劑,社會進步的助推器。當前,穩定發展邊疆地區,迫切需要將民族地區的雙語教育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進一步明確雙語教育作為民族團結之基、民族進步之源的戰略支撐地位。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只有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才能增進各民族群眾的溝通與交流。對于個人,才會有更多的發展機會。為民族長遠發展著想,國家要不斷提高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教育水平。民族地區各級各類學校都要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搞好雙語教學。 目前,我國民族地區雙語教育模式正處在一個變革時期,即從“以民族語言文字為主要教學用語”的模式轉向“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主要教學用語”的模式。這種重心的轉移在有的民族地區已經基本形成,在有的民族地區正在路上,在有的民族地區還處在探索階段!耙悦褡逭Z言文字為主要教學用語”的雙語教育模式是我國民族教育在特殊時期探索出來的行之有效的發展民族教育事業的模式。隨著語言環境的變遷,隨著雙語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隨著國家對民族教育政策的完善調整,這一雙語教育模式的問題正在日漸顯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少數民族學生就業難問題背后的原因是少數民族教育體系相對封閉。第二,少數民族教育體系中理科教育相對較弱。第三,民族地區學生就業難與民族地區現代化人才需求出現明顯矛盾。 因此,讓所有少數民族學生能夠掌握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不僅是國家公民教育的目標,也是讓少數民族學生享受到國家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的基本條件,更是加強不同民族學生之間的交往交流與交融,培養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各級各類人才的基本任務。隨著民族教育實踐的推進,民族地區雙語教育的政策也正在發生著變化,這是民族教育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指出:“大力推進雙語教學。全面開設漢語文課程,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語文接受教育的權利!敝醒朊褡骞ぷ鲿h強調:“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搞好雙語教育!敝泄仓醒雵鴦赵河“l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堅定不移地推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全面開設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課程,全面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確保少數民族學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同時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不斷提高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教育水平,并在需要的民族地區加強學前雙語教育!睆倪@一系列的國家民族教育政策不難看出,民族地區雙語教育的重心正在轉向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教育,旨在打破封閉獨立的民族教育體系,將民族教育的小圈子擴大到整個國家的教育體系之中,解決國家公民教育的問題和少數民族學生的未來發展的問題。 加強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的教育 關于民族教育中的課程問題,在西方國家大都實行的是多元文化課程,即通過貢獻模式、附加模式、轉化模式和社會活動模式使得少數民族的文化進入學校的課程內容之中。[4] 在美國,雖然尊重多元文化主義,允許各民族傳承自己的文化,但不把它作為國家公民教育的內容,從國家層面強調同一性,即一個美國公民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和能力,這些主要是以主流的社會價值觀和科學主義為內容的。因此,西方國家的多元文化教育有一定的虛偽性。 在我國,少數民族文化歷來受到重視,早期以鄉土課程的方式和全國各地的鄉土知識一樣可以進入學校教育的內容,并鼓勵開發民族地區的鄉土教材,把它作為民族學校特色化建設的重要標志。到了20 世紀90 年代,民族文化作為國家課程的補充,以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方式進入學校教學內容,各地各民族均有效地探索了民族文化進校園的路徑與方法,形成了寶貴的經驗。 到了新世紀以后,我國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關系進行了全新的理解,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指出:“中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國家,中華文化是包括56 個民族的文化,中華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文明,中華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牢固樹立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齒相依、休戚相關、榮辱與共的觀念。要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堅持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引領,促進各民族文化交融、創新,把尊重、繼承和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傳承、建設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有機結合起來! 全新的理解表明,不僅民族教育要將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與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有機結合起來,使之進入民族地區學校教育的內容,而且,在國家課程中,全國的學校教育在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同時,也要傳承我國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中華民族共享文化與少數民族特有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ㄗ髡呦滴鞅睅煼洞髮W西北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注釋: [1][ 德] 馬丁海德格爾著,孫周興等譯:《同一與差異》,商務印書館,2011 年,第29 頁。 [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人民日報》2014 年12 月23 日。 [3] 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北京大學學報》,1989 年第4 期。 [4] 王鑒著:《民族教育學》,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192 - 2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