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他人與張揚個性不矛盾
www.tracyaward.com 2015年07月29日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雜志第三期
如果問美國同行:“你們的德育課程體系是怎樣的?”他們總會回答:“我們沒有德育課!泵绹闹行W校居然不開設德育課?在美國的教育中,德育到底是什么?養成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在美國又是如何進行的呢?為期一個月的美國研修學習,讓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在美國,究竟是什么讓人們形成了遵守規范、輕言細語、禮貌謙讓、真誠友善的良好習慣的?帶著這樣的關注,我們訪問了美國一些中小學。每到一所學校,與學生相遇,他們都會大方地注視我們,友善地微笑,輕聲地打招呼,從他們身上看不到膽怯或嘩眾取寵,而是感到從容和自然。突然想起“美國爸爸給兒子的十條家訓”中的話語:“必須對見到的人先打招呼”、“在公共場合說話,音量控制在不讓第三個人聽到”……美國孩子們就是在踐行著一個個看似容易、但我們很多教師都無法做到的行為規范。我再次懂得了,人的素養是訓練和實踐出來的,而不是說教出來的。 當我們與孩子們在走廊相遇時,他們總是站成不太齊整的一列縱隊,安靜地給我們讓路。后來看到每一次課間的流動中始終行走成列的孩子,看到在烈日下排隊等待進入“圖書交換節”輪流參加活動的學生,我突然明白——等待,是他們的修養;靜候,是他們的規范。 那么,個性張揚的美國人,是否有“集體主義”觀念的培養呢?通過觀察小組合作學習,我似乎看到了集體主義教育的又一種途徑。 小組合作學習是美國學校教學中常見的形式,教師會將學生分組,并給每個組布置學習任務。在一堂數學課上,我看到了一個小組在接受任務后的“小插曲”:兩個女生都拿起了筆,幾乎同時宣布“我來寫”。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每個組員都有分工,在美國的課堂,這樣的分工當然由學生自己來完成,而此時兩個孩子都期望成為同一個角色,老師會怎么引導呢? 帶著好奇,我停在這張桌子前,可是我沒有等到老師,只見另一個女孩站起來對那兩個女生說:“一個組只能有一個人做記錄,我們可以輪著來,大家必須讓一讓。你來寫,你來和我們一起動腦筋,怎么樣?”分工中的小矛盾迎刃而解。正是這樣,不管是實驗課、數學課、科學課、語言課……我們總能看到孩子們圍坐在一起,發言、討論,共同實驗或制作,又或各自安靜地思考,他們在此過程中由陌生隔閡,到嘗試分工,再到團結合作,每個人都體會到如何傾聽他人、理解他人、友好地說服他人。 突然感悟到,集體主義教育,就是要以開放自我、接納他人為起點,在與他人不斷接觸和相互理解的基礎上表達與合作,在共同為一個個目標努力的經歷中,培養人際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接納他人與張揚個性并不矛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