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正向教育”引領學生成長
www.tracyaward.com 2015年07月29日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雜志第三期
《說文解字》對教育的定義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笨磥,教育的目的是要教人做善人與做善事。但這個定義只講了教育的目的,并沒有講什么是教育,更沒有講我們應該如何在學校中開展教育工作,應該為學生提供什么樣的教育。 教育要讓孩子們從善,那就意味著在老師的心目中,一定有一個善的標準,或者善的形象。如果我們將善給以更加寬泛的理解,比如不僅僅是價值觀層面的好人,還包括認知層面的智慧、技能層面的熟練,我們以此為標準為學生提供教育。當我們看到學生落后時,就會特別生氣,于是就會批評學生,我們把批評當作一種教育。批評能夠達到教育效果嗎?一旦學生覺得老師不是來幫助自己,而是在自己身上挑刺兒的,在行動上反而會鞏固自己的行為。從教育效果來看,批評實際上是一種負向的教育。 其實,善是一種道德要求,并不是一個科學指標。在學生的德性面前,善并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問題。我們要承認學生認知與德性的現狀,才有可能為學生走向更善奠定心理基礎。在教育中,美好的反面并不是丑陋,而是事實,是起點;善的反面并不是惡,也不是非善,而是現實,是真實,沒有這種接受、理解與尊重,教育就不可能上路。 但可教只是學生具有的一種潛質,并不是一種能力。潛質和能力究竟有什么區別呢?這種區別又是如何影響我們對學生的教育呢?當學習是一種能力時,這就意味著如果學生有了學習的機會,他還擁有學習能力,但他并不好好學習,這說明是學生的學習態度出了問題,可以對其進行批評,讓他轉變學習態度。如果學生并不知道自己有這種潛質,更不知道這種潛質如何激發,也不知道這種潛質會導致什么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更需要的,是對他們現狀的理解和接受,是對他們受教育可能性的告知和激勵,這就是為學生提供的正向教育。 告訴學生什么是更善,更善的狀態是什么,是容易描述出來的,困難的是告訴學生要達到更善的路應該怎樣走。這就需要教師對以往學生學習經驗與教訓進行總結,對當下學生成長過程和學習狀態進行分析,才可能找到具體的答案。因此,要給予學生正面的教育,即意味著要從對學生學習態度的批判和要求中走出來,開始去接受學生的生活現狀與學習狀態。然后在具體內容和程度上,給學生正向的指導與要求,務實地將學生引向“更善狀態”,從而培養出學生始終處于“追求更善狀態”的學習狀態之中,讓學生永遠走在“追求更善狀態”的學習路程之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