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才能使各民族之間相互離不開
www.tracyaward.com 2015年07月29日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雜志第三期
強調我國各民族關系時,常常有這樣的說法:“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互相離不開!蹦敲,為什么各民族相互離不開,怎樣才能使各民族相互離不開,民族團結的社會基礎是什么,教育對于構建民族團結的社會基礎又能有什么作為呢? 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把社會團結分為機械團結和有機團結兩類。在傳統社會中,一個族群通常聚居在從祖先那里傳承下來的土地上,一個家庭就是一個獨立的生產單元。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使得族群成員之間的相互依賴性低,不同族群之間的交往也比較少。由于族群成員認同共同的祖先和血脈傳承、共享的歷史文化傳統、共同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族群的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族群的信仰和行為規范對個人具有極強的約束作用。傳統社會中,族群與族群之間的界限清晰,當不同族群的利益發生沖突時,族群成員團結起來一致對外。這種族群內部的團結被稱為機械團結,機械團結是以一種強烈的“集體意識”為基礎的。在一個多民族構成的更大的社會里,單一族群的機械團結不利于更大社會范圍中多民族之間的交往和團結。 在現代工業化社會中,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職業活動越來越專門化,社會成員來自于不同的族群和社會階層,他們彼此在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越來越不同。社會成員之間的異質化趨勢并沒有削弱社會團結,而是社會團結的基礎和類型發生了改變,從傳統社會的機械團結轉變為現代社會的有機團結。社會的良性運行要求個體之間的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從社會分工的角度看,現代社會超越了族群關系,使人們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了,真正實現了誰也離不開誰。 市場經濟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比如現代社會需要的契約精神、相互尊重、公平公正、誠信和法律意識等,成為超越族群“集體意識”的社會公共認同。來自不同族群的個體,在多民族國家中,獲得了一個新的身份,即現代國家的公民。建立在社會分工和相互依賴基礎上的有機團結,能夠更徹底、更有效、更深刻地實現社會更大范圍內的團結。 在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國家里,真正實現各個民族之間的緊密團結,最有效的路徑是使各個民族在保持自己獨特文化特質的同時,充分地融入社會的主流。教育在實現社會從傳統向現代、從機械團結向有機團結轉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教育可以使人們獲得現代社會公民應該具備的知識和素養,可以使人們具有適應社會分工的專門化的職業技能。更重要的是,教育能使人們的視野更加開闊,融入主流社會的態度更加積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