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建設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礎工程
www.tracyaward.com 2015年07月28日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雜志2015年第4期
提要:由民族認同到中華民族認同,再到國家認同,其間存在著一定的張力,有時還會發生沖突,這是教育的關鍵時期。
所謂“認同”,回答的是“我是誰”與“我從哪里來”的問題。對于少數民族兒童而言,民族身份是最早認識到并逐漸建構起來的社會身份。 認同中還包含著認異。也就是說,民族身份的認同是在不同民族交往互動過程中,通過發現不同民族群體之間的差異而逐漸建構起來的。由此,兒童會形成我是什么民族,別人是什么民族,我們和別人不一樣的社會身份分類。剛開始,兒童認識到的是服飾、語言、飲食習慣等方面的不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慢慢認識到民族之間的生活方式、歷史、價值觀和信仰方面也不同。實際上,民族認同是通過民族文化的獲得而形成的。 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要把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為戰略任務來抓。特別強調“增強文化認同,積極培養中華民族的共同意識”。這里面的核心是“文化認同”和“共同意識”。那么,到底如何增強,如何培養呢?這是民族團結教育的核心任務。 孩子長大了,接受了更多的教育,他要學習非母語的國家通用語言,也會接觸到更多其他的民族。他們面臨新的認同,即中華民族的認同和國家認同。由民族認同到中華民族認同,再到國家認同,其間存在著一定的張力,有時還會發生沖突,這是教育的關鍵時期。國家、社會和教育應當使少數民族孩子們感受到: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他們不僅不會因為少數民族身份和文化特征而受到偏見或歧視,而且大家庭還會以他們優秀的民族文化為這個大家庭做出了貢獻而感到自豪。 對少數民族青少年來講,在多元文化社會環境中發現社會共享價值,是一個充滿了挫折、沖突,且不斷探索的過程。教育要充分認識到這個過程的復雜性,教給學生學會理性辨析、客觀比較和把握社會發展主流的能力。孩子們在挫折與探索中、在文化比較與反省中,發現并認同社會共享價值。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還必須使各民族成員在這個精神家園中獲得一種共有的資質和身份。這個共有的身份就是國家的公民,是超越民族、具有權利和義務的平等個體。共有身份源于共同的歷史和文化,但在多民族國家中,難以共享的恰恰是這些。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語言和英雄人物,民族之間在歷史上也曾有過沖突甚至戰爭。如何敘述好歷史,這又是教育面臨的挑戰。 我們要用寬容的眼光敘述歷史,包括歷史上的民族沖突,因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在民族交往、沖突和融合過程中不斷進步的。如果各民族歷史各自表述,少數民族歷史語焉不詳,民族沖突避而不談,這不是公平、理性的態度。 考察像美國這樣愛國主義特征明顯但文化上多元的國家,我們可以發現,共有身份的基礎常常是對某些歷史成就的自豪感,例如美利堅共和國的建立。美國南北戰爭紀念館里,勝負雙方將領的巨型雕塑都陳列在那里供人們憑吊。勝者寬容,敗者雖敗猶榮,這種共有的自豪感是美國人強烈的國家認同的基礎,并且在他們的公民身份、文學作品和學校課程中不斷得到強化。 數千年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包括交流、融合與沖突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更是鮮活的各民族共同建設精神家園的歷史。教育的責任在于敘述好各民族共同的歷史,使學生在探索中發現共享價值,在交往中確立共有身份,如此才能筑牢各民族共享精神家園的基礎。 。ㄗ髡呦滴鞅睅煼洞髮W副校長、教授,長期從事民族心理、民族教育和跨文化心理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