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質量的教育公平從哪里做起
www.tracyaward.com 2015年07月28日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雜志2015年第4期
剛剛過去的三月,是全國的“兩會時間”。 統稱“國是”的有關國計民生的各種大事,都相繼在兩會上曬出來,被來自全國各地、各行各業、各種崗位的兩會代表們共議共商。特別是李克強總理代表政府做的政府工作報告,總結了去年一年治國理政的成績、經驗及問題,并就新的一年各行各業的工作進行部署,教育自然也不例外。 眼尖心細的人們發現,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教育關鍵詞的表述較之以往有了變化。從最早的“優先發展”到2014年的“優先發展、公平發展”,今年的表述則為“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把“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并列提出。關鍵詞的變化標志著教育工作著力點的階段性變化,也有人開始把這一表述進行了更深一步地解讀,把質量與公平間的并列關系混搭成了簡單明了的偏正組合,即“有質量的公平”,這就意味著,要說公平,必須同時要說質量,質量已經成為教育公平不可缺少的要義。 公平的內涵自不必言。這些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在推進教育公平方面進行了許多努力和嘗試。單從促進地區之間的公平來說,國家對中西部的資源傾斜政策越來越多。當教育經費足夠了,校園都標準化了,教育教學設施配備也越來越完備了,卻發現許多問題不是多投入就能夠解決的。質量的問題就是這樣一個問題。那么,質量問題是無解的問題嗎?肯定也不是。 本期聚焦欄目中,中央民族大學孫曉天教授就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小學教材里面有“游樂場”、“摩天輪”,不少民族地區的孩子完全沒概念。而民族地區有的高山、草場、牛羊……這些教材里反而沒有。那么,民族地區的孩子能不能得到一點特殊的待遇,給他們的教材里能不能加一個附錄?這個附錄把他生活里和數學有關的素材加進去一些,這樣他們再看教材就親切多了。教材能夠讓學生有親近感,與他們的生活密切關聯,理解起來沒有困難,就是學會的基本前提。這是與質量關系密切的課程建設問題。 也曾經參加過一些教研部門的會議。西北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的教研室主任曾舉例,在本區內,許多區縣連教研機構都沒有,更不用說有教研人員了。既使有了教研機構,有的地方也基本上是“十幾個人,七八條槍”的狀態。西北某省會城市的教研室主任也曾不無自嘲地說,自己已經50歲了,但卻是教研室里面最年輕的人。教研機構成了養老的地方。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教育發展,已經證明教研力量是中國教育質量不斷提升的根本保證,特別是上海中學生于2009年、2012年連續兩次參加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組織實施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試,兩次都以位居榜首。這一成績引起了世界的矚目,多方認定這一成績的原因就是因為中國教研制度的存在。從教研機構與教研人員的配備抓起,這是內地許多地方教育質量提升走過的不二道路。 以中小學為例,近些年來,通過課堂教學變革的推進,乃到整個學校文化的重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已經成為重要的行動力量。塑造健全人格,尊重成長規律,拓展個性空間,符合社會需求成為新的質量追求方向。 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特別是民族地區,如何引導人們的觀念從只注重物質條件的改善向更加關注人的成長轉變?有質量的教育就是關注學生學會、會學、樂學的教育,就是“教什么,怎么教;學什么,怎么學”的基本問題。也許,從課程、教研、教師和課堂教學等環節入手,關注這些最基本的問題,才是有質量的公平得以實現的起點。 ![]() |
- 以全過程招生改革促進教育公平2017-04-19
- 在線輔導 政府買單彰顯教育公平2016-11-30
- “以教育控人”讓教育公平蒙上陰影2016-10-25
- 教育公平社會有責2016-09-27
- “黃金座位”背后是家長對教育公平的焦慮2016-09-05
- 河南:出臺多項措施促進教育公平2016-08-24
- 新華網評:讓義務教育一體化真正促進教育公平2016-07-14
- 教育公平:暢通農村貧困地區學子縱向流動渠道2016-07-06
- 教育公平綜述:守望相助下升騰的民族教育希望2016-07-04
- 綜述:織牢編密困境兒童保障“兜底網”2016-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