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被刺痛的鄉愁想到的
www.tracyaward.com 2016年03月09日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雜志
剛剛過去的春節,一個關于“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的話題刷爆各大媒體平臺。話題的焦點、風暴的中心是一個來自上海中產家庭的女孩。因到江西農村男友家過年,震驚于男友家的貧困境況,尤其是年夜飯的“不講究”程度,她在到達當夜便選擇倉促離去,并同時在網絡發帖曝光自己的“慘痛遭遇”。 由于正值春節返鄉潮,又恰逢游子心中關于“城鄉差距”的情愫達到年度最高點,該事件在真偽尚且難辨的情況下就以病毒般的傳播速度擴散開來。人們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對事件發表了種種南轅北轍但又深刻浸潤世態人情的看法。 盡管最終經澎湃新聞證實,該帖子系上海周邊某省一女子偽造,然而,人們心中被刺痛的鄉愁卻是真實可感的。人們說到城鄉的巨大差異,說到生活習慣和教養,說到對未來生活的選擇,唯獨沒有說明白——為什么這個謊言有存在的可能性;蛘邠Q個說法,在人們的假設中,男孩與女孩還是具備了“在一起”的可能。那么,生活中無數個“鳳凰男”和“孔雀女”為什么會走到一起,是什么在相識之初彌合了他們之間巨大的生活經歷及背景差異? 有人說女孩貪圖男孩的“顏值”,也有人說男孩覬覦女孩的城里人身份,這樣的猜度未免太像路遙小說《人生》里的橋段,只在意“眼前的茍且”,雖未完全過氣,卻難免失之偏頗。持這些觀點的人只盯著差異,忽視了共性,只強調城鄉的天然鴻溝,卻忘記了當下兩人在社會價值上并不存在本質差別。 其中究竟是什么樣的力量在起作用? 答案其實很簡單,是教育。 女孩認識的,是一個已經經過鄉村基礎教育奠基、城市高等教育洗禮的年輕人。故事中,相較于秉持粗鄙價值觀的女孩,理性接受現實、坦然送女孩離開,男孩的行為明顯更勝一籌。 這個春節,被刺痛的不只是鄉愁,更有關于鄉村教育未來的敏感神經。即使通過接受教育,改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那些在異鄉、在城市堅毅地尋找自己人生定位的年輕人身上,仍然背負著難以磨滅的鄉村烙印。有時候,這種烙印還會被異樣的眼光打量,甚至成為被羞辱的理由。那句流行的“我要奮斗多少年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仿佛已成過去式,取而代之的是“即便我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我們之間仍然存在天然的鴻溝”。 那么,鄉村學生刻苦讀書到底是為了什么?鄉村教師的辛勞到底是為了什么?鄉村教育的“詩和遠方”到底在哪里? 每當這樣的時刻,言語的作用會變得前所未有地微弱。而實際上,能給人以安慰和力量的,仍然只有教育本身。教育對鄉村的影響耗時緩慢但深刻入骨,不會也不應該被眼前暫時的困苦所遮蔽。鄉村教育代表的,不僅僅是個人價值的伸展,更是一個國家對公平的選擇取向。 本期,我們將目光聚焦鄉村教育最基層的實施者之一——鄉村全科教師。以他們的教學困惑為切入點,在2015年國務院頒布《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近期各省份相繼出臺對應實施辦法的背景下,透視并反思農村小規模學校全科教師的生存現狀、培養途徑,并試圖探尋這一群體的未來職業發展之路。 (作者:張瀅,系《中國民族教育》記者) 《中國民族教育》2016年第3期 ![]() |
- 教育有責任幫助學生逃離恐懼2017-05-08
- “孩子特聰明就是不用心”,這些話請老師少講2017-04-14
- 呼喚融入鄉愁的傳統文化教育2017-02-07
- 《滿川田紀事》:延續鄉愁書寫圖解鄉村情景2016-10-12
- 海外求學何以遣鄉愁 一群留法博士的情與思2007-03-23
- 湖北武穴:寒假開展“鄉愁”主題教育實踐活動2017-02-09
- 守望現代社會的文化鄉愁2016-11-08
- 教師節里的鄉愁2016-09-09
- 賦予鄉村教師真正的話語權2017-03-24
- 江西鄉村教師支月英當選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2017-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