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化自己開口告訴孩子
www.tracyaward.com 2016年02月01日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雜志
我們為什么需要知道自己從哪里來? “因為文化是每一個人的根!痹阱a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幼兒園園長其木格看來,現代社會的發展,史無前例地受到外來文化的高度影響。對于正在成長期的孩子們來說,影響尤為深刻。 “目前,民俗文化教育在孩子的生活中被淡化、弱化,是我們教育的一大損失。而民俗教育是蒙古族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尤其是蒙古族傳統文化精髓。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挖掘傳統民俗文化教育的內涵,使孩子們從小在學校就受到民俗文化、民俗風俗習慣的熏陶!逼淠靖裾f。 其木格園長的想法,代表了一大批錫林郭勒盟教育人的心聲。錫盟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總面積20.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04萬人,其中蒙古族人口占30%。在當地,結合本地區實際,將蒙古族文化融入學校教育的具體做法處處見細節、見真章。最關鍵的是,這些做法已經浸入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成為學校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從娃娃開始,把握教育關鍵期 在西烏珠穆沁旗幼兒園對外宣傳的辦園特色里,兩種不同來源、不同風格的特色并列其中——蒙臺梭利教育與蒙古族風俗。一中一外,怎么就能巧妙相融? 其木格園長介紹說,幼兒園在每天的蒙臺梭利自選活動中,專門開展蒙古族傳統游戲——嘎拉哈游戲、蒙古象棋、摔跤、蒙古族民俗用具介紹、服飾表演、牧區生活等!昂⒆觽冊谟螒蛑,自然而然地對蒙古族傳統有了一定的認識與接觸!背酥,幼兒園每星期還有一次集中的民族教學活動安排,教學內容包括民族習俗、地理、德育等。為了服務以上活動,幼兒園還基于蒙氏理念創造性地制作了民族教育的延伸教具,深受孩子們喜愛。 在錫盟,和西烏珠穆沁旗幼兒園一樣,從學前階段就對幼兒進行民俗特色教育的幼兒園還有很多。錫林浩特市蒙古族幼兒園就從母語教育著手,開展國家級課題《通過講故事培養幼兒語感》實驗研究。經過3年的教學實踐和研究表明,幼兒良好的聽說習慣和概括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幼兒的全面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該園教師編寫的“蒙古語言課程改革教材”今年5月經內蒙古教育出版社教材審核委員會審核通過,計劃于年底出版發行。 在這些幼兒園看來,要繼承優秀的蒙古族文化就必須從幼兒教育抓起。3至6歲是兒童智力開發、能力發展及習慣形成的關鍵期。在這樣的關鍵期,培養孩子對本民族的自豪感,將對提升幼兒知識素養、激發幼兒創新意識、形成健康生態觀和養成文明習慣等具有重要意義。 優化資源,系統打造校本課程 在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的途徑中,學校教育起著主渠道作用。對于小學和中學階段的學生來說,蒙古族文化的學習與浸潤顯得更具體也更系統。 東烏珠穆沁旗是內蒙古自治區著名的“長調之鄉”、“搏克的搖籃”,歷史文化悠久、民族風情濃郁。從2004年開始,東烏旗蒙古族實驗小學開發了具有蒙古民族特色的校本德育、文化傳承等校本課程。學校教科室主任哈斯額爾敦表示,通過不斷修改、完善,目前該校已形成“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個體系。 首先,必修校本課程根據學生年齡段特點按年級開設,并明確德育目標。一年級開設“烏珠穆沁游牧文化生產用品”,培養目標是讓學生“烏珠穆沁傳統游牧文化產生初步認知”。二年級開設“蒙古箴言”,德育目標是培養學生“懂禮節、講文明”的好習慣。三年級開設“蒙古象棋”“烏珠穆沁游牧文化習俗”,德育目標是培養學生“尊重規則、敢于爭先”的品質,以及“深入的學習和傳承烏珠穆沁部落悠久而優秀的文化習俗”。四年級開設“烏珠穆沁地理”,培養目標是“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遠大理想”。五年級開設“烏珠穆沁長調”“烏珠穆沁之韻”,德育目標是培養學生“尊重文化、學會審美”的健康人格。六年級開設“蒙古族歷史和烏珠穆沁歷史”,德育目標是對學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 其次,選修校本課程注重特長培養與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在必修校本課程的基礎上,學校開設了《烏珠穆沁長調》《蒙古族舞蹈》《蒙古象棋》《搏克》《馬頭琴》《古箏》《揚琴》《火畢斯》《四胡》《三弦》等選修課程,利用民族文化興趣社團活動帶動校本課程教學工作,成為開發學生智力、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載體。 這么多的校本課程,要真開出來可沒那么容易。哈斯額爾敦介紹,學校的經驗是——將校本課程開設基礎建設作為保障,推進校本課程的發展。學校還建立了民俗教育基地,基地同時對一個班的學生進行民俗教育教學,由本校教師講授、學生家長座談以民俗專家授課等組合方式對學生和教師進行民俗教育。 除此之外,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尤其是走廊布置還以民族文化為主線。比如一樓布置展示了具有烏珠穆沁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二樓主要體現蒙古族的歷史文化。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讓學生、教師和家長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多樣化拓展,從課內走向課外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民族文化的主渠道,但絕不是唯一渠道。 鑲黃旗蒙古族中學為了弘揚以學為本、以德為尚的辦學理念,努力建成民族特色突出的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民族縫紉屋、迎賓屋、原生態藝術屋、游牧器具屋、奶食屋等象征蒙古民族傳統文化的5個蒙古包構成了學校的校園游牧文化區。民俗文化教育活動時間和課外活動時間,校園游牧文化區專門開展興趣小組活動。 在“民族縫紉屋”,學校返聘了退休的蘇布達老師作為輔導老師,用她編寫的《蒙古民族縫紉》一書作為校本課教材開展興趣小組課外活動,幫助師生對蒙古民族傳統縫紉技藝的了解!坝e屋”主要對察哈爾民族日常禮儀等傳統民俗文化進行傳承教育!霸鷳B藝術屋”主要進行民族樂器講解和介紹,開展蒙古長調、“潮爾”和馬頭琴、火不思、揚琴、蒙古箏等民族樂器興趣小組活動!坝文疗骶呶荨敝饕故久晒琶褡逵文辽钪械纳顖鼍昂退闷骶,并對生活器具的名稱、作用和結構進行詳細介紹!澳淌澄荨睂Σ旃柲淌称芳庸こ绦、品種、用途等進行全面講解,通過實踐活動使興趣小組的同學們基本掌握察哈爾奶食品的制作流程。 在課外活動開展方面,學校還先后成立了民族縫紉、喜塔爾、長調、舞蹈、火不思、馬頭琴、籃球、排球、足球、繪畫、美術、書法、攝影、搏克、射箭組等多個興趣小組,并安排了專門的指導老師和活動室,做到定時間、定地點、定人員,有課時、有安排、有計劃、有活動。 為了創新民族教育特色,學校還對課間操音樂進行了重新制作,制成了蒙古音樂配樂的廣播體操和“阿斯爾”音樂的跳繩舞,調動了廣大師生參加大課間和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激發了廣大學生喜愛民族音樂的良好興趣愛好。 錫盟教育人有這樣一個共識: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民族性,就等于一個沒有靈魂的身體。教育必須反映本民族的精神、傳統和特點。他們把弘揚民族特色文化作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為塑造民族精神氣質、民族文化意蘊做了力所能及的貢獻。 “在民族文化的滋養下成長,是孩子自尊和自信成長的必由之路!蔽鳛跗烀晒抛宓诙W校長賀希格尼瑪如是說。 《中國民族教育》雜志2016年第一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