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基固本 以人為本 服務社會
www.tracyaward.com 2016年02月01日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雜志
2016年,是國家“十三五” 規劃的開局之年,踏著職業教育深化改革的春風,錫林郭勒職業學院也迎來了自己獨具特色的“十三五”。 勇于開拓進取的錫林郭勒職業學院人緊抓機遇、乘勢而上,在追逐夢想的職教征途中,一次次華麗轉身,留下了一串串閃光的足跡:連續7年被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授予“高校就業工作先進集體”;2013年度“內蒙古自治區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立項建設院校;以高職高專組第二名的優異成績入選2014年度全國畢業生就業50所典型經驗高校,并榮獲“2014年度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狈Q號…… 數十年的風雨陽光路,始建于2003年的錫林郭勒職業學院宛如一棵大樹,在職業教育大發展中伸枝抽葉,在打造特色與勇于創新中枝繁葉茂。如今,學院已擁有全日制在校生13127名,其中少數民族學生占41%。設有蒙古語言文化與藝術學院、機械與電力工程學院、草原生態與畜牧獸醫學院、體育學院等13個教學單位和蒙古文化研究所、畜牧業工程技術研究院等30多個研究機構。本著專業服務產業的原則,根據地區經濟社會事業發展情況,開設蒙醫學等5個聯辦本科專業、電廠設備運行與維護、畜牧獸醫等39個高職專業和蒙古語播音與主持等28個中職專業。已經逐步成長為專業結構比較合理,人才培養水平逐年提升,雙語教學特色突出的地區性綜合類高等職業院校。 立足可持續發展 改善辦學條件 深化內涵建設 “后發”不是落后的理由,“趕超”需要破題的智慧。曾經的錫林郭勒職業學院起步晚、底子薄,與自治區其他同類高校相比,辦學條件、教育教學質量、管理水平等方面都相對滯后。面對諸多劣勢條件,“辦學條件是基礎,內涵發展是根本”成為了全校上下的共識,“改善辦學條件,加強內涵建設”,成為學院生存發展的首要任務;谶@一點,2010年起,學院在盟委、行署決策部署下開始新校區建設,2013年8月整體搬遷至新校區。學院占地面積由原來的410畝增加到現在的1610畝,建筑面積由原來的14萬平方米增加到現在的37萬平方米,新校區布局合理、功能齊全、起點較高,滿足了教育教學需要。 “堅持育人為本,以促進內涵發展為核心任務,以轉變發展方式為突破點,彰顯現代職業教育的產學相結合辦學特色,全面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睂W院‘十二五’規劃所提出的目標擲地有聲,而實現這一目標,質量是關鍵。為確?沙掷m發展,提升內涵發展水平,學院著手實施“三項工程”即每年投入1000萬元實施人才隊伍建設的“人才工程”,每三年投入1300萬元,實施“質量工程”,進行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開發,每年投入200萬元,實施以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內容的“德育工程”。近五年,學院用于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開發等方面投入超過了5000萬元。通過質量工程的實施,形成了畜牧獸醫、民族文化、民族教育、能源電力、煤化工、民族醫學與護理等幾大專業群,建設了裝備制造、畜牧業工程等七個實訓中心,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更加合理,教師隊伍雙師素質、服務能力明顯提升。目前,學院的辦學條件,包括實驗實訓設備,能夠滿足高質量的辦學和社會服務功能的需求,為學院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立足實際 突出特色 大力發展民族教育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作為一所地方民族高等職業院校,錫林郭勒職業學院始終視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為己任。錫林郭勒盟有20.3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103.6萬人口,其中30%是蒙古族,是蒙元文化核心區、蒙古語標準音所在地,蒙古族民俗文化資源富集。在民族教育領域,學院既有民族教育基礎,也有一定的民族教育實力;既承擔著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使命,也承擔著傳承、弘揚民族文化的重任。如今,牧區生產生活、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經濟社會發展領域,都需要大量蒙漢兼備的技能型人才,而發展民族教育,也早已成為學院的辦學特色、辦學定位和辦學使命。 從教育教學入手,高度重視雙語教學,建設蒙漢兼通的雙語師資隊伍……目前學院蒙漢雙語師資達52%。為促進蒙古族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弘揚,學院調整院系和專業設置,增設了蒙古語言文化與藝術、齊寶力高國際馬頭琴學院等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教學單位,增設了民族體育、民族藝術等專業。同時,學院編譯出版蒙古語專業教材、教輔材料,為學生學習提供幫助。目前,雙語教學已經成為學院發展的亮點,學院蒙古族生源分別來自于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東北三省、云南等省區;全部中職專業、39個高職專業中21個能夠實施雙語授課;4個自治區品牌專業、4個自治區教學團隊均可實施雙語教學;9位自治區教學名師、教壇新秀中6人能夠承擔雙語教學;2011年以來資助編譯出版、印刷發行蒙古語專業教材、教輔材料270余種,已經基本能夠滿足本地區職業技能人才培養的需要,彰顯了民族教育的特色。 如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融民族文化教育于校園?學院通過開展彰顯民族文化元素的校園文體活動營造多元、和諧的文化氛圍;通過開展察哈爾文化研究、蒙餐文化研究、蒙古馬文化研究等具有濃郁地區與民族特色的文化研究,傳承弘揚民族文化;面向全院師生開設蒙古語會話培訓班,營造蒙古語學習環境……此外,學院在新校區布局與設計、建筑裝飾、圖書資料購置等方面更加突出民族文化元素,實現環境育人。 以人為本 因材施教 實現平等就業 職業教育出口暢才能入口旺,為形成招生就業“進出兩興旺、兩促進”的良好發展態勢。學院本著“成就每一個人”的育人理念,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成才。立足于服務學生,因材施教,注重民族語授課學生兩個能力提高,即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的能力和適應高技能崗位的就業創業能力。 在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和教學管理上,學院充分考慮少數民族學生的現有基礎和發展需求,蒙語授課學生入學開始即實施蒙漢雙語授課,循序漸進,形成了“蒙語授課—蒙漢雙語授課—純漢語授課”的培養模式;鼓勵蒙古語授課學生跨專業、跨院系選修課程,針對學生實際及需求開設選修課,不斷提高蒙語授課學生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實施教學管理改革,以選課制為突破口,實行混合選課、混合編班和小班制教學。目前,蒙古文化與藝術、民族體育等專業大多實施小班制教學,學生得到更多關注與指導,能力顯著提升,為平等就業奠定了基礎。 落實就業保障機制,促進少數民族畢業生充分就業。學院嚴格落實“三個第一責任人”制度,即學院主要領導是全院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各系院校主要負責人是本系院校就業工作的第一責任人,班主任是本班學生就業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切實保障就業工作“四到位”,即組織與領導到位、就業保障條件到位、就業指導工作到位和就業信息收集到位;學院還制定了《“一對一”就業指導方案》。這些措施為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提供了更多可供選擇的機會。蒙古語主持與播音專業畢業生烏義罕現任錫盟電視臺《廣角》欄目的主播、責任編輯,被稱為“草原上的百靈鳥”;護理專業新疆籍蒙古族畢業生艾爾登畢力克獲北京首鋼醫院“十佳優秀實習護士”稱號并留院工作。 搭建創業實踐平臺,助力學生成功創業。學院在每年投入30萬元資助學生創業就業基礎上,又投入200多萬元專項經費成立了“錫林郭勒職業學院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無償提供給學生創業使用,目前基地入駐23個創業團隊中15個項目負責人是少數民族學生,帶動就業111人,其中76人是少數民族學生。近幾年,學院學生創業帶動就業成功的例子不在少數:在校生呼和諾民成立了“錫林浩特市藍調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帶動40多人就業,公司凈資產已達100萬余元;畢業生明月創辦的“錫林浩特市金算盤財務有限公司”,為錫盟地區20多家企業提供財務、理財等服務。 登高復望遠,奮斗無窮期!笆濉逼陂g,學院共培養全日制大中專畢業生13083人,其中少數民族畢業生6099人,占畢業生總數的47%,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率始終穩定在95%以上,就業質量不斷提高。在我盟農牧業生產一線、行業企業、社區都有我院畢業生,一部分已經成長為業務骨干。2014年學院被教育部評選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 圍繞大局 服務社會 承擔高等教育的使命 民族地區經濟與社會事業發展是邊疆繁榮穩定的基礎。學院結合國家、自治區向北開放的戰略需要,以總書記視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認真落實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積極作為,承擔高等教育的使命,努力回饋社會,服務社會,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對蒙合作方面。學院利用區位優勢和雙語教學優勢,積極開展與蒙古國的交流合作。2015年3月,自治區向北開放工作領導小組批準在學院成立了“對蒙職業教育培訓基地”;學院先后與蒙古國農業大學等12所院校、9家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簽署協議,開展師資培養、學生研修等合作;與蒙古國農業部、乳業協會及相關省份開展現代畜牧業實用技術、蒙醫五療術、畜種改良、疫病防治、機電設備維修等培訓,2015年已培訓蒙古國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農牧民1074人次;積極開展蒙古國留學生教育,學院現有全日制留學生186人。 ——技能培訓方面。按照國家、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的要求,建立了國家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訓練基地、中蒙俄青少年國際足球訓練基地和自治區級的蒙古語標準音培訓基地、烏蘭牧騎培訓基地、非物質文化傳承培訓基地等,開展蒙漢翻譯人員培訓、全區烏蘭牧騎隊長培訓、國際青少年足球賽事等活動,為傳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做出了應有貢獻。學院每年根據社會需求,完成行業企業崗位技能培訓、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培訓、就業再就業培訓、“兩后生”與轉復軍人崗前培訓等社會培訓3萬余人次,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1萬余人次。 ——技術服務方面。根據2017年我盟2條電力外送通道建成投產,與之相配套的電廠每年將產生約2700萬噸粉煤灰的實際,經盟委行署批準成立了錫林郭勒褐煤粉煤灰工程技術研究院,開展粉煤灰的科學利用研究,發掘新的經濟增長點,保護生態環境,服務社會發展。積極引導教師服務區域經濟與社會事業發展,為牧區醫務人員開展“蒙醫五療術”專題培訓;為牧民提供焊接技術、汽車修理等經常性技術指導;為駐地企業提供崗位練兵、職業技能競賽提供技術與人力支撐,幫助解決企業技術難題;根據我盟牧業生產需要建立起疫病遠程診療服務機構,在全盟范圍內為牧民養殖提供飼養與疫病診療提供幫助。截至目前,2015年學院教師為農牧民、駐地企業提供技術服務與咨詢達1000多人次。 吹盡狂沙始到金。歷經了數十載的時代變遷,積蓄了60多載的厚積薄發,砥礪了13載的拼搏蛻變,錫林郭勒職業學院以她卓爾不凡的執著、果敢、魄力贏得了破繭成蝶的華麗轉身。如今的錫林郭勒職業學院已經擁有了足夠的勇氣,去踐行幾代民族職業教育者的育人信仰;已經具備了足夠的自信,去擔當一個地區經濟發展跨越的使命;已經蘊含了足夠的熱忱,去承載無數草原兒女,心懷家鄉、建設邊疆、志達四方的“中國夢想”…… 《中國民族教育》2016年第一期 ![]() |
- 融入地方發展 以特色提升服務社會能力2015-07-08
- 學校特色發展莫成個人撈油水的保護色2015-06-30
- 創新高校黨建 堅持特色發展 提高辦學治校能力2008-12-29
- 堅持特色發展的創新之路2007-04-27
- 張武升:拿什么促進普通高中特色發展2015-10-15
- 四川省內江鐵路中學:砥礪耕耘鑄就輝煌2012-06-29
- 2015,我創故我在2016-01-05
- 發揮大學特色,才有教育精準扶貧2016-11-14
- 遼寧召開第二屆小學特色發展學校聯盟現場會2015-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