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寄宿制學校發展需要更多支持
www.tracyaward.com 2015年12月08日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雜志第10期
專家點評 民族地區寄宿制學校發展需要更多支持
寄宿制學校的興起和建設,是民族地區教育發展進程中一次質的突破。它極大地提高了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和義務教育普及水平,規范了少數民族地區辦學體制,逐步滿足了農牧民對正規學校教育的需要。但是,正如前文案例中所提到的那樣,隨著寄宿就學需求的不斷增長和群眾追求“上好學”的愿望日益強烈,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和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 寄宿制學;A設施比較薄弱 由于部分寄宿制學校從走讀學校過渡而來,不是按照寄宿制學校的標準和規范設計的,學校的宿舍、食堂、操場尚未達到寄宿制學校的要求。少數學校宿舍緊張,部分師生校外住宿,帶來管理隱患。部分學校的住宿容納能力有限,不能使所有學生都寄宿,學生及其家長的需求與學校的容納能力未能達成一致。少數學校食堂面積不足,容量有限,食品質量需要加強監管。部分學校配套設施不盡完善,有的學校食堂缺少餐桌、有的宿舍缺少床鋪、有些廁所缺少蹲位,少數學校盥洗設施較差,冬季取暖設備需要更換或保養。尤其是民族地區個別縣、鄉基層的寄宿制學校條件與寄宿制學校建設標準還存在較大差距,影響了城鄉一體化教育均衡發展的進程。 寄宿制學校專職教師隊伍建設滯后 民族地區農村寄宿制學校缺編問題突出,多數寄宿制學校沒有配備專職的具備較高素質的生活教師,加之教師和管理人員不足,門衛、保安和校醫缺少,學生的生活起居、安全管理、醫療健康都由專任教師負責。教師疲于應付寄宿生管理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分散了教師的精力,導致當地教育教學質量降低。寄宿學校辦學性質屬24小時全天候責任單位,人群接觸頻繁密集,部分寄宿制學校缺少校醫和醫務室,學生就醫條件較差,容易發生常見病、傳染病和學生意外受傷事件。隨著寄宿制學校生源急劇增加,學生年齡跨度大,行為習慣參差不齊,造成安全隱患增多,管理難度增大。學校管理制度建設不夠健全,家校溝通、低齡留守兒童的親情求助和心理輔導等方面因缺乏人力和制度保障而普遍比較薄弱。 寄宿制學校建設經費投入乏力 從寄宿制學校的成本構成分析來看,學校布局調整之后,教育資源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有效利用,會降低總體辦學成本。但由于農村寄宿制學校規模在短時間內急劇擴大,學校的各項管理工作還沒有完全走上正軌,新增辦學成本還沒有出處,加之民族地區財政收入不足,無法滿足寄宿制學校標準化建設的經費需求。但是寄宿制學校內部運行體系龐大,辦學成本高,僅學校水、電、暖支出就約占總支出的三分之二。設備維修費用不足和專職教師工資無法按時發放,是部分寄宿制學校共同存在的問題。而且住校的學生越多,學校的經費壓力就越大;農村小規模教學點越多,運轉經費成本就越高。 如何將民族地區寄宿制學校標準化建設推向新的水平,是當前需要重點探討和解決的問題。 “抬高低部”,進一步促進教育均衡 民族地區縣域內城鄉經濟發展的水平差異越大,教育存在的不均衡現象就越明顯。而農村寄宿制學校作為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建設整體中的“短板”和“低谷”,應當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投入。因此,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領導,調整公共財政支出結構中義務教育經費所占比例并逐年增加;財政部門要從教育轉移支付中單列建設經費,并做到封閉運行、專項調度、?顚S,切實保證寄宿制學校建設資金來源渠道穩定,建立健全各項相關資金管理的有效措施;發改部門要加大寄宿制學;A設施項目投入,將寄宿制學校建設資金、學校危改資金、維修經費及各級教育專項資金集中統籌使用,進一步完善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經費保障機制,科學核算規模偏小學校的運行成本。 在加強寄宿制學;A設施建設的同時,還應該加大教育教學設施的資金投入力度,解決教學儀器不足、現代化遠程教育設施和音體美器材跟不上等困難,使農村寄宿制學校的育人環境盡早與縣城學校同步發展。 增加寄宿制學校教師、管理人員及服務人員編制,配備藝術類專業教師、專職醫護、生活教師和保安。根據農村寄宿制學校住校學生人數,核定學校后勤從業人員編制,根據編制把工資納入財政預算。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寄宿制中小學的師資、教輔人員的培訓,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較高素質的寄宿制學校教職工隊伍。重點加大農村寄宿制學校后勤管理人員的培訓力度,應把生活管理人員和后勤管理人員的培訓納入教師培訓規劃,定期開辦“寄宿制學校生活與后勤管理人員培訓班”。提高寄宿制學校教師的工資待遇,適當提高農村中小學高級教師職務崗位的比例,把到邊遠農村學校支教一年以上作為教師職稱晉升的必要條件之一,放寬邊遠農村教師職稱評審條件。 “關注弱勢”,盡快實現教育公平 以甘肅省為例,寄宿制貧困家庭學生生活補助普及面還未能達到100%,部分民族自治州、縣僅達84%,農村牧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較多,生活補助水平還不高,學校緊摳補助費辦伙食,學生伙食標準偏低。因此,民族地區要認真落實中央、省實行的“兩免一補”政策,積極設立“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基金”,單列?,?顚S。完善學生救助體系,提高學齡兒童少年入學率和鞏固率。充分發揮社會助學功能,采取“四個一點”的辦法,即財政撥一點、家長拿一點、學校補一點、社會助一點,多渠道解決貧困學生生活困難問題。政府可根據學校寄宿學生在校人數對食堂進行專項補貼,擴大營養餐范圍,以提高學生的飲食質量,減輕學校壓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合理布局,切實優化城鄉結構 城鄉差別和區域差別的核心要素是民族農牧區及邊遠貧困地區薄弱學校吸納優質教育資源的水平和能力。一方面,對于農村牧區小學高年級以上的學生,可以通過集中鄉鎮優質資源達到標準化建設的寄宿制學校,以“資源不動學生動”的方式選擇集中就學,保證學生接受與城市學校同等條件下的優質教育、生活保障和能力培養;同時也釋放了農牧民家庭生產力,加快脫貧步伐。另一方面,對于邊遠和交通不便地區的小學低年級和學前教育的低齡兒童,以“學生不動資源動”的方式選擇就近上學,在學區中心學校的帶領支持下,通過撤銷邊遠小規模學校建制并保留必須教學點(幼兒園)的“撤校不撤點,一校帶多點”運行模式,使人財物和責權利集為一體,保證教師資源在學區內合理流動,在學區內實行“聯片管理—聯片走教—聯片教研—聯片督導”的“一體化辦學”機制。這既能保護低齡孩子成長關鍵時期親情不缺失,又能運用流動的師資和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將優質教育源源不斷地送達邊遠教學點、幼兒園的孩子身邊。 科學指導,穩步落實辦學標準 21世紀教育研究院2010年發布的《中國西部地區農村寄宿制中小學調查》顯示,學校實行寄宿制成本要增加15.59%,僅水、電、煤等支出就增加了7.56%,宿舍、食堂、早晚自習輔導人員等人工成本增加了5.56%,基礎設施維修費用增加了2.17%。依照國家有關政策,結合寄宿制學校特點,科學制定寄宿制學校建設標準,是提高質量和辦學效益的前提,因此,首先須從設施設備、人員配備、管理制度等方面,詳細規劃,認真落實。其次,根據寄宿制學校規模逐步擴建、新建、改建學校學生食堂、宿舍、浴室、廁所、飲水工程,滿足農村寄宿制學生的基本生活需要,是當前亟待落實的重要任務。再其次,創新學校管理,建立一套符合民族地區實際和寄宿制學校特點的運行機制,應是教育行政部門認真研究、加快謀劃的關鍵環節。要側重學生年齡和成長特點,力爭達到每100名學生配備1名生活教師,并建立定期巡視和專人聯系制度。 。ㄗ髡呦祰叶綄W,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指導委員會委員,甘肅省教育廳黨組成員、總督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