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人才培養值得關注的三個問題
www.tracyaward.com 2015年12月08日 來源:
專家點評 少數民族人才培養值得關注的三個問題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共同發展的大家庭,每個民族都需要提高整體素質,并需要培育各類人才。其重要意義和價值遠遠超出教育本身,與繼承傳統、整體發展、民族團結、國家安全、社會和諧等均有不可估量的重要關聯。 少數民族人才的培養和質量問題,不僅與各級各類相關的教育、培訓、學習有關,也與人才的使用、待遇、繼續教育和相關的扶持、導向政策有關,是一個需要理清關系、優化體系的復雜問題,需要在推進改革、制定規劃、明確政策之前做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工作。 什么是少數民族人才?何為培養質量? 所謂的少數民族人才?一般的理解是,按民族身份識別劃分的,漢族以外的少數民族個體,擁有超越一般人的專業技術素養或學力證書,可以從事相應的專業技術工作。所以,和漢族人才相比,其主要區別是民族身份的區別,在知識和才能方面的標準和要求應該是一致的。但是,面對每一位具體的少數民族人才,我們會發現他們的特色、差別和優勢等,還不僅僅是在能力和身份的差異方面,還應有更加細化的認識和區分。 比如,中國許多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語言文字和特有的社會經驗,即便是同一個民族,由于歷史、地域、環境等原因,也有很多具體的差別。在各民族的歷史傳統中,對人才及其質量的評判是有共性和差別的,也需要今天在國家層面的評判能夠強化共性、顧及差別。在共性方面,如注重道德人格和助人為樂、贊賞聰明智慧和創造發明、追求造福人類和與時俱進等。其差別則會來源于因為宗教、歷史和地區等原因形成的不同價值取向、哲學方法、行為差異和語言文字等。這些差別有些是觀念層面的,有些是民族認同方面的,有些是方法層面的,有些則是宗教意識層面的。在人才多元共榮的理想生態中,我們的人才政策如何對其理解和包容,是一個需要認真把握的問題。 關于人才質量,長期以來我們的認識是有偏差的,即單純地認為只有學術型人才是有價值的,由正規院校培養的畢業生才是人才。盡管十多年來,通過社會考試,行業證書已成為部分專業人才的身份證明,但是在我們的人力資源領域,依然主要把正規學歷看作評判人才的唯一證明。其實,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應該是多元多層次的,其培養的途徑、方式也應遠遠超越學校培養一途。在許多發達國家,師徒制和工作室、實驗室、民間作坊等方式的人才培養,既有傳統的經驗可以借鑒,又可在實用技術培訓和高端研究實驗等領域都體現出綜合實效。 在中國的社會發展中,我們既需要學術型、研究型的人才,更需要大量實用型、技術型的基礎人才。特別是許多具有傳統、民族和地區優勢的產業,需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培訓和非正規學習加快人才的培養。所以,應根據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特點,制定具體的人才質量標準,使各類人才的培養和質量提升有據可查、有法可依。而不是通過籠統、粗放和脫離實際的“正規”或“理想”的所謂標準來制約各類人才和各種產業的發展。在推進民族教育、培育民族人才的探索實踐中,這類問題和教訓特別應該認真地記取。 要關注人才數量和質量的辯證關系 在目前多部委和國務院的決定與規劃中,“有序擴大少數民族人才的培養規!笔欠浅C鞔_的基礎目標。也就是說,要提升少數民族人才的質量,需要以足夠的培養數量作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內地教育帶動和提升民族地區人才培養,已經取得明顯成效,但是,內地培養的數量畢竟有限,民族地區人才培養的格局、規模、質量等還并不理想。近年來,國家在民族教育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硬件和資金投入很大,但在提升雙語或多語教學質量、增加少數民族文化傳統的學習資源、研究少數民族人才培養使用的特點與規律等方面,還存在明顯的不足。一些有價值的民間探索和傳統方法的有效實驗未得到充分的關注和推廣。 在不少民族地區,人們總認為經濟、商業和就業的沖擊,會使本地區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教學舉步維艱,缺少從根本上改變現狀的社會環境。根據吉林延邊、青海玉樹等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學校和民間的實驗經驗,改變這種現狀不僅是可能的,也是能夠大面積推廣的。除了政府的政策導向和支持外,因地制宜、尊重規律和講究方法是必要條件。他們的探索不僅解決了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關鍵問題,也為中國的語言教學提供了有益經驗?梢,民族地區的人才培養,不是只能按照內地的方式遷移復制,其有益的探索也能惠及整個教育界,給人們帶來重要的啟發和借鑒。近年來,一些國外學者很關注我國侗族大歌在民間傳承方式以及在學校傳承實驗成功的可能,從一個側面也說明我國傳統的民族人才教育不僅有特色、有潛力、有待開發,也很有可能探索出超越常規的獨特路徑。這些獨特的教育或培養方式不僅在民族人才培養上長期被證明有效,還很可能向世界提供有益的中國式的培養方式。 民族地區自主探索的一些傳統的學習方法、教育方法等,會產生很好的教育和培訓效果。如在掃盲、藝術教育、工藝傳承、傳統醫藥等的開發方面,少數民族的歌舞、史詩、辯經、師徒相傳、家庭教育等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體現出明顯的效率,對規;膶W校教育形成了有益補充,也使民族人才在數量增加的基礎上,又有了多方面品類的增加和更加專深的拓展。 可見,少數民族人才的培養及其質量的提升需要整個社會的參與和支持。應該在適應全球通用人才評價標準的基礎上,確定少數民族及其所在地區、特有行業等的具體人才評價標準,為學校教育和社會參與提供明確的方向和具體的引導。 少數民族人才質量的提升需要明確的政策法律支持 改革開放以來,有關少數民族人才培養和質量提高的政府支持和政策傾斜已經有了許多積極的探索,包括大量硬件和資金的投入、高考傾斜政策、內地民族班、高校民族預科班、民族語言教材開發、高層次骨干人才培養、設立國家公派留學西部特別項目等,不少項目和實驗都取得了一定的實效。 但是,由于以往欠債較多,也由于現行的教育政策法律還不夠完善,我們的各項改革還會受到很多制約,不少有意義的探索實驗常會半途而廢。究其原因,主要是相關的政策法律還不具體、不配套、不實用,難以對既定的方針給予持久有力的支持。 比如,為了加強各民族人才相互學習、相互包容、相互提攜、共同發展,不僅少數民族需要學習普通話和漢語標準中文,在民族地區的漢族也應該學習民族語言文字,這是1949年以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很好的傳統,但是,近些年來相應的政策支持和導向卻缺少了力度。 為了在國家發展宏觀決策的指導下,使不同民族地區的教育事業和人才培養更能切合實際、更有實效,相關的立法工作、執法監督等都必須加強,并及時改善和規范。為此,民族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立法機構要根據民族地方的特點和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制定和健全相應的法律政策,為不斷深入的改革保駕護航。在省、直轄市或自治區一級的人大,立法是有明確賦權的;而在縣、旗、區等基層,人大也可通過地方政策的確立為當地民族人才的培養爭取更多的機會、條件和權利,使各級政府的推動力可以充分激活和引領社會力量,促進相應的改革和發展。 在國家和民族地區提供政策法律支持的同時,各部委的行政管理和指導也應該提供更多元、更具體的幫助。關鍵是多頭管理的協同與配合需要有法可依、有據可循,真正形成多元一體、合力推進的格局。 大力推進少數民族教育及人才培養,是提升國民整體素質的必要措施和重要基礎。為此,在調整發展思路、科學決策、制度創新等方面,要銳意推進,也要有全社會的理解、參與和充分支持。 。ㄗ髡呦抵袊嗣翊髮W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