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少數民族人才培養質量
www.tracyaward.com 2015年12月08日 來源:
關鍵詞 少數民族人才培養質量 什么是少數民族人才?當前衡量少數民族人才的標準是否科學、合理?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才培養可以借鑒哪些經驗,需要吸取哪些教訓?如何才能切實提高少數民族人才培養質量?這些話題,研究的人很少,但卻至關重要,需要更多人參與探討。 案例 我與西部地區人才培養特別項目
我是蒙古族,從小在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長大,所以熟練掌握了兩種語言。但我的很多同齡人上的是漢族學校,不會說蒙語,現在遇到他們,他們總是說當初如果上的是蒙校該多好。我的父親是一名老師,對我的教育極其嚴厲,在家不允許我說漢語,所以漢語一直只是我的第二語言。 我在上小學和初中時并沒有英語課,我所就讀的內蒙古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一直有蒙語授課班,那個時候叫作牧區班,班里的同學都是從全區選拔上來的好學生。我上高中的時候,牧區班每個年級設立一個實驗班,從高一開始學習英語,用三年的時間趕上漢族學生,英語的分數會被計入高考成績,而漢語和蒙語各一半計算,很多副課都被排擠。暫且不說這個實驗的成果,我在高中就讀時每天都有英語課,受父親的影響,我也考入了師范大學,計劃以后做個老師。很慶幸當時學校允許我跟著漢班上英語課,不然我跟著蒙班上英語課的話,就得從ABC開始學。記得軍訓剛結束,我就跑去報名參加英語四級考試,可想而知當時的自信心是爆棚的。但我一直沒發現自己學的是啞巴英語,直到讀研究生,才開始真正開口說了英語。 博士畢業后,我就留校任了教,用蒙漢雙語講授家畜育種學和馬生產學。后來參加了西部地區人才培養特別項目的考試,順利地拿到去美國做訪問學者的機會。 我的導師 起初選擇導師時,我就給自己設置了難度。很多訪問學者,在一年的時間內是無法參加導師的課題的,更多的是利用這段時間,體驗國外校園的學術氣氛、教學環節。我不想讓自己太過輕松,在自己的專業里選了最難的數量遺傳學,聯系的是一位美籍華人,他是我們國內遺傳育種與繁殖領域的鼻祖吳仲賢先生的徒弟,功力自不必言。導師每天朝九晚五,比美國的教授勤奮好多,文章也是一個月一篇,光是這點就讓我受益匪淺。導師每天按時到辦公室,因為研究領域的關系,我們需要天天在辦公室電腦前工作。在國內從來不坐班的我,在美國過了一年坐班的生活。我們初次見面的時候,導師請我去附近的意大利餐廳,我回國前,又在另一家意大利餐廳給我送了行,都是前后一個小時,簡單得很,美國的社交讓人感到輕松、舒坦,著實值得我們學習。 烏尼爾夫與美國教授夫婦。 烏尼爾夫 供圖 美國課堂 在國內我是教遺傳育種的,具體的物種是馬,所以我選擇了跟數量和馬相關的一些課程:數量遺傳學、基因分析的混合線性模型、馬生產管理學、馬營養學和馬在社會中的歷史影響等。每一位老師都很友好、熱情地允許我去旁聽。 第一節課老師都會給學生發syllabus,可以理解為我們的教學大綱。這個大綱在國內是很多年不變的,老師很難根據自己的課程計劃來對大綱進行調整,所有大綱合訂成厚厚的一本,別說學生,老師們寫完大綱也從來不看一眼。但美國老師發給學生的syllabus內容很多,包括老師和助教的信息、上課的日期、課程進度的安排、課程結構、課程的要求、考試考核方法、作業布置等。這里還有幾個內容可能國內院校是從來沒有的:教室里使用手機的規定,學術誠信,性騷擾,公平、多樣、機會平等、反歧視行為,心理健康和壓力控制等。在國內這些規章制度或者道德規范需要通過院系、學校的督導來執行,反觀他們直接由任課老師發給學生,每位老師都強調一次,遵守的情況自然不一樣。 數量遺傳學是必聽的,課程極其有難度,用漢語講也很難理解,更何況是用英語。這門課是給研究生開設的,但選修的人很多。課程共設了7次討論,班里的所有同學被分成7組,自由組合,每次由一個小組組織討論。老師的syllabus里已經安排了討論的內容及閱讀的文章,只要自己知道哪天討論,就可以提前做好準備。每位同學都要發言,圍繞討論的內容發表意見。我選了個靠后的日期去討論,好用更多的時間去做準備。 基因分析的混合線性模型是我導師的課,一共8個學生(兩個美國人,四個中國人,一個日本人和一個印度人)。這也是一門很難的課,美國人也不愿意學,這在哪兒都一樣。 所有我旁聽的有關馬的課是給本科生開設的,這些課對我來說就比較得心應手。因為是我自己最懂的行業,交流多于學習。 選“馬生產與管理”這門課的全是女生,老師也是女士,30多個人中就我變成了另一種少數。我有機會給全班同學做了一次關于國內馬業發展情況介紹的專題,這也是我第一次給美國學生上課。這門課中最吸引我的是實踐課的環節,主講老師把她的研究生課題有機地跟學生的實踐課結合。學生分成很多小組,4人一組,幫助研究生打理在實驗階段從校外馬主那兒借用的馬匹。她在google document里上傳了一個可共享編輯的文檔,這里有馬房工作的時間表,學生根據自己的時間把自己的名字寫進去。她們當時研究的課題大體是給馬喂不同的飼料,在24小時內每小時采血樣化驗。上下午馬的運動、馬舍的打掃都由學生來完成。在采血日,每組要值班4個小時,因為是24小時不間斷工作,有的組需要凌晨工作、熬夜。但我發現這些女生都按時完成了所有的任務。突發情況需要調整時間時,她們會群發郵件,求助交換值日,這些細節讓我很佩服美國學生的自律能力。 “馬在社會中的歷史影響”這門課是一個在線課程。這門課程讓我充分體驗了美國校園網的強大。國內高校雖然有很好的校園網平臺,但在線課程的實施還有一段距離。在美國,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賬戶,登錄進去可以看到自己所選的課、繳費情況、校歷等諸多內容。這樣的平臺可以讓學生全面、宏觀地了解自己的大學生活、學習,作出更妥善的部署。每一門課點進去可以進入到教師控制的頁面,這里有syllabus、課程進度、作業和論壇等。在線課程的內容更豐富,有教師的錄音、視頻、幻燈片、輔助讀物和課程論壇等,如果這位老師不知道如何運用這些工具,會有專門的人過來指導老師順利地操作。這樣的在線課程內容和形式非常靈活,主講老師還邀請我給她做一些課件,我自己錄制了介紹蒙古馬的視頻上傳到youtube給她,她直接鏈接到她的課程里,成為她課程的一部分。 回顧我的成長經歷,我所受的教育大部分是在民族地區完成的,我的老師都是蒙古族,我們都是用蒙古語進行溝通。語言不只是一個工具,它是文化的橋梁和紐帶,學好本民族的語言對于任何一個民族來說都不容小視。掌握好自己的母語對學習外語只會是幫助,而不是障礙,我深刻體會并用我的行動證明這一點。我申請到的項目是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設立的“西部地區人才培養特別項目”,從申請到完成項目回國,最大的感觸是整個項目非常公正、公平、規范。只要你的能力滿足了條件,就可以獲得項目的資助。一直很感謝國家留學基金委拿出資金培養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才,我也想好好地把學到的、看到的傳授給我的學生們。 。ㄗ髡邌挝唬簝让晒呸r業大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