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建立民族團結教育常態化機制
www.tracyaward.com 2015年12月08日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雜志第10期
關鍵詞 建立民族團結教育常態化機制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強調,“建立民族團結教育常態化機制”,“促進各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上海高校輔導員“洪漢英工作室”在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特別是民族團結教育方面探索出了成功經驗,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機制,值得全國從事少數民族教育工作的同行借鑒。讓我們看看洪漢英工作室都有哪些成功經驗。 案例 實踐育人 全程管理 —— 洪漢英工作室對少數民族學生教育工作的探索 “2009年6月,我從新疆醫科大學調到上海中醫藥大學工作,擔任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輔導員。剛工作了一個月,就發生了烏魯木齊‘7?5’事件。當時我對自己從事的工作非常憂慮,于是開始學習民族學、宗教學,讀《西域通史》,堅持到新疆進行家訪,了解學生成長環境。從那時起,我開始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需要為目標,從事引導少數民族學生成長、成人、成才的探索和實踐! 8月19日,第六次全國民族教育工作會議召開的次日,參加會議的上海中醫藥大學教師洪漢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憶起在上海從事少數民族學生教育工作的開端。 近幾年,以洪漢英為代表,上海市高校輔導員在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方面進行了持續探索,逐漸形成了很多有效的經驗和舉措。2012年8月,在上海市委教育衛生工作委員會和上海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上海高校輔導員“洪漢英工作室”正式成立。工作室秉持“決不放棄任何一名學生”的理念,建立了包括校內成員、校外成員以及新疆內派干部的工作團隊,使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工作成為上海中醫藥大學學生工作的一大特色,同時在上海各高校中實現了經驗共享、資源共用,形成了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工作的有效合力。 針對內地高校在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和服務工作中存在的“四多四少”現象(物質上幫助多,理想信念教育少;生活上關心多,思想上關心少;短期考慮多,長遠考慮少;求穩考慮多,深層大局考慮少),上海中醫藥大學從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入學適應性教育、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學業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就業幫扶等多層次多角度開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 以實踐促認知,開展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教育工作 探索黨建新形式。堅持基層黨支部與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結對幫扶,讓基層黨員和民族學生增進了解,互幫互助,形成思想引領和情感依托。這促進了民族團結,也有利于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和管理。 開展寒暑假社會調研活動。鼓勵民族學生走出去,深入群眾和基層,了解當地經濟、教育、醫療衛生等情況及群眾需求;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宣傳中醫藥健康知識;了解、挖掘各民族傳統文化寶藏,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結合專業課了解、梳理民間醫學、民族醫學及區域醫學。 開設人文實踐類選修課、滬語課。上海中醫藥大學每年面向全校學生開設“西域文化解讀”“公民與法治”等課程,由洪漢英工作室承擔教學任務,旨在讓更多的內地大學生了解新疆。滬語課則幫助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在見習、實習階段能聽懂滬語、講滬語,讓學生更好地與醫生和患者交流。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了解了海派文化,開拓了視野,增強了對中華文化、對祖國的認同感。 建立學生深度訪談制度和家校溝通機制。每年寒暑假,洪漢英老師都要到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家中進行家訪,其足跡已遍布新疆各地,5年行程10萬多公里。通過與家長深入交流,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發展需求,成功構建了家校合力育人的平臺。 從全員到全程,重視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服務與管理 家校聯動的適應性教育。民族學生在語言、風俗習慣、學習基礎等方面與漢族學生存在很大差異,為幫助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盡快適應新環境,學校組織召開新疆少數民族新生見面會,充分了解學生的困難和需要,努力幫助他們融入校園生活。 為了實現大學教育與高中教育的“無縫對接”,學校將新生入學適應性教育提前到發放錄取通知書時。2014年、2015年,洪漢英工作室成員連續兩年趕赴新疆,對即將進入上海中醫藥大學就讀的新生及其家長進行了宣講,從學生入學適應、大學學習、學校規章制度等方面讓學生及家長了解上海對少數民族學生的重視,認識到黨和國家對他們的關心。對新生進行學生手冊的教育和法律法規教育,學生手冊中明確規定在校大學生不得進行宗教活動、不得封齋,禁止穿戴宗教服飾等。通過法律法規教育,學生懂得了要做一個自覺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好學生。 積極有效的學業提升計劃。在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學業教育上,不降低學業考核目標,要求學生努力學習,追求卓越。學校設立了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獎學金(包括綜合獎、學業進步獎、語言獎、直研獎、團結進步獎),單獨設立民族學生直升研究生通道。目前,上海中醫藥大學已經有近10%的新疆少數民族學生被推薦免試直升研究生,有5%的學生考取其他院校研究生,獲得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獎學金的學生達58.8%。 主動出擊的就業幫扶措施。在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的就業工作中,學校主動出擊,將“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白叱鋈ァ奔磶ьI學生赴新疆參加招聘會,向用人單位推薦學生,組織用人單位、已就業學生與畢業生開座談會!罢堖M來”即請用人單位來學校參加學校組織的就業招聘會。2010、2011、2013、2014年,上海中醫藥大學均實現新疆少數民族學生100%就業。 依法依規的服務管理原則。學校本著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一視同仁的原則,嚴格按照校紀校規管理民族學生。同時,也從特殊重要戰略地位的高度來認識少數民族學生工作,切實做到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形成區域因素與民族因素相結合、兼顧原則性和靈活性的有效管理體系。學校還設立了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年級心理委員,協助教師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輔導員和參加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的年級心理委員積極配合,關心和幫助少數民族同學,及時化解他們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 用經驗建團隊,培養新疆少數民族學生輔導員隊伍 上海中醫藥大學以洪漢英工作室為載體,積極做好少數民族學生輔導員培養與工作室團隊建設工作。為了培養更多專業的新疆少數民族學生輔導員,上海中醫藥大學在校內遴選出6名輔導員作為工作室成員,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同時,工作室還從上海20所高校中遴選20名輔導員加入工作室,新疆派駐上海高校的干部也加入了洪漢英工作室。工作室將少數民族學生工作分為“適應性教育”“學業能力提升”“就業幫扶”“日常事務管理”和“思想教育”5個模塊,每個模塊都有相應成員負責。成員結合自己所負責的模塊開展具體工作和深入研究,這種工作與科研“雙管齊下”的方式有效提高了輔導員的工作能力和科研水平。工作室團隊的課題研究成果“內地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適應的現狀與對策”獲2014年上海市第十一屆德育論壇一等獎。 工作室輔導員定期就相關工作開展專題研討、共享經驗,促進了上海高校新疆少數民族學生輔導員隊伍的快速成長。工作室第二批成員計劃用一年時間圍繞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培養工作的全流程進行學習、研討,并結合本校情況進行實踐。今年暑期上海外國語大學“琢玉行”師生團隊赴新疆學習調研并走訪重點用人單位,標志著洪漢英工作室第二批團隊的研究進入全面實踐階段。 總之,洪漢英工作室大膽探索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努力培養少數民族學生專業輔導員,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和值得推廣的經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