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涼山教育之困
www.tracyaward.com 2015年07月30日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雜志第三期
編者的話: 四川的大小涼山彝區有著最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同時也有著最艱苦的生存及教育環境。單就橫向比較,其教學質量、辦學條件不僅落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也落后于阿壩、甘孜等藏區,是四川省教育事業最薄弱的環節。 “大小涼山彝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5年1月28日四川省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環節,四川省省長魏宏提及的這一重要計劃,實際上早在2014年6月就已全面啟動。按照規劃的總體目標,到2016年鹽源等7縣(區)教育事業主要指標達到四川省民族地區平均水平,普格等6縣教育事業主要指標接近四川省民族地區平均水平。到2018年鹽源等7縣(區)教育事業主要指標達到全省平均水平,普格等6縣教育事業主要指標達到全省民族地區平均水平。具體來說,要鞏固義務教育普及成果,基本消除輟學現象;要快速發展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高;要全面改善學校辦學條件,達到基本辦學標準;要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明顯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關注一項事業的提升,關鍵是要找到基點在何處。只有了解當地真實的教育狀況,才能保證國家有限的資金和資源用到刀刃上,做到科學規劃和使用。2014年,四川省政協教育委員會聯合民盟、民進、民建四川省委及教育廳,組成5個調研小組分赴大小涼山的鹽源、普格、布拖、金陽、昭覺、喜德、越西、甘洛、美姑、雷波、馬邊、峨邊、金口河等13個縣(區)進行深入調研,試圖為大小涼山教育之困破題。 作為調研組的主要成員,四川省政協委員、省教育廳巡視員林強七訪涼山,不但采集到有關涼山基礎教育現狀的真實數據,更用鏡頭記錄下了大小涼山真實的教育之困。 照片,有時比數據更有說服力,也更能震撼人心。 誠如林強在四川省政協年度重點調研報告——《進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推動大小涼山走出基礎教育窘境》中所言:“我們既要以發展的眼光客觀看待大小涼山彝區教育取得的成績和當下的困難,也要以歷史的情懷感恩彝區人民為中國革命事業作出過的重大貢獻,更要未雨綢繆,把教育扶貧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首要之策和大小涼山綜合扶貧攻堅戰的關鍵之舉! 涼山州鹽源縣民族小學一年級教室里擠滿了140余名學生,據校長介紹,最多的班已超過150人。
涼山州鹽源縣民族小學一年級教室里,4個學生擠在一條凳子上上課。凳子壞了,學生們只能趴在課桌上聽課。
美姑縣瓦西中心校有341名學生,學生上廁所是一個問題,學校的旱廁女生只有3個蹲位,課間10分鐘休息,學生為了上廁所,只能在廁所門口排隊等候。
美姑縣瓦西中心校這個不到10平方米的廚房,每天要承擔341名學生的午餐。
因為沒有食堂,美姑縣瓦西中心校341名學生只能在露天吃飯。
鹽源縣城約有一萬多名學生住在縣城周邊的出租房內。黃昏時縣糧食局背后的出租房處處可見這批學生。
昭覺縣普詩鄉九年一貫制學校學生宿舍,每個鋪位都住著2名學生。
這個宿舍里住著10位老師。普格縣民族中學現有教職工103人,居住在24間近20平方米的原學生宿舍內,教師人均居住面積4.6平方米,平均每間宿舍居住4.3人,部分宿舍安放了5張上下床,10位教師居住擁擠不堪。宿舍無廚房,同室教師搭伙在樓道做飯,無衛生間,到百米外地方上廁所,在校職工中的6對夫妻,學校無力照顧其家庭,只能分開安排住集體宿舍。
普格民族中學的教師蘭年爾合(右),左是他的愛人,他們在學校工作已十余年了,沒有一間獨立宿舍,各自分住在老師集體宿舍里。每天晚自習后在樓道告別,各自回自己的宿舍。圖為蘭年爾合在介紹他愛人住的集體宿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