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式培養:走出雙語人才培養的新路子
www.tracyaward.com 2015年07月28日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雜志第四期
云南民族大學民族文化學院拉祜語課題教學(資料圖片)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云南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一度陷入生源數量嚴重不足、招生人數逐年下降的困境,專業學科建設、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制約。而與此同時,地方高素質雙語人才短缺的問題卻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1996年12月,云南省提出了“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的戰略決策;2000年12月正式頒布實施《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設綱要》;2001年12月,“建設民族文化大省”被列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大目標之一。如何在新的形勢下抓住機遇,并根據學校自身的特色優勢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需求,培養輸送一批地方急需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成為一項擺在云南民族大學面前的緊迫任務。 走上改革之路 根據云南多民族、多語言、多文字的省情特點,云南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團隊,行程十余萬公里,跑遍云南省各民族自治州、自治縣,按照民族地區人才需求的狀況,開始著力進行雙語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改革。 2001年,云南民族大學提出了在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下開設“納西語言文學與東巴文化”方向本科班的設想,得到了云南省教育廳招生考試院的批準。經過近一年的努力,云南民族大學與麗江市人民政府于2002年3月簽訂了合作培養納西族專門人才的協議,合作期為5年。 根據協議,雙方在云南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下新開辦納西族語言文學及東巴文化方向本科班,云南民族大學每年招收一定數量的麗江籍納西族高考學生,為弘揚納西族東巴文化、推動麗江民族文化建設、促進麗江旅游業的發展培養高級專門人才;麗江市人民政府一次性劃撥100萬元人民幣給云南民族大學,主要用于教材編寫、教師聘用、教學設備購置、學術交流及專業學科建設等,從而開始走上了“學校+政府”聯合培養少數民族專門人才的改革之路。 學校和政府雙方在人才培養定位、經費投入、教學管理、教學組織、教材建設、質量評價、師資隊伍建設、畢業生就業等方面都做出了合同式的規定。其中,人才培養的目標規格,由地方政府按照實際需要的標準來設置,改變了過去單純由學校設計的做法。 每個地州根據人才培養規模,一次性投入50—100萬元的人才培養共建經費,地方政府同時提供必要的一線專業教師和教學實踐基地,凡進入該培養模式的學生,畢業后由地方政府根據需要安排到相關的部門和崗位就業,不僅滿足了當地對緊缺人才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 比如麗江市已畢業的70余名畢業生,在掌握了納西語言文學和東巴文化專業知識后,均已由麗江市人事部門安排就業。通過這一培養模式的實踐,學校和地方政府找到了人才培養和人才需求的對接點,學校找到了為邊疆民族地區提供對口的、高質量教育服務的方式,民族地方也得到了經濟建設所急需的人才。 云南民族大學與麗江地方政府構建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在省內產生了較大影響,許多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主動提出與學院建立合作培養關系。 2008年以來,學校先后與迪慶藏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景東彝族自治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維西傈僳族自治縣、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石林彝族自治縣等14個州、市、縣簽訂了合作培養人才的協議。地方政府先后共投入800多萬元作為共建專業資金。麗江市、西雙版納州等地、州、市、縣紛紛要求繼續簽訂第二期培養協議,其成果得到各少數民族地區的高度認可。 此外,“學校+政府”訂單式雙語人才培養模式多次在相關學術會議上進行經驗交流,中央民族大學、貴州民族大學、廣西民族大學等兄弟院校先后派出專人到學校進行考察和交流學習,得到了兄弟院校的高度評價。 改革亮點紛呈 亮點一:實行加試民族語口語并單獨劃線招生政策 為保證生源質量和招生人數,學校提出了加試民族語口語并單獨劃線招生的建議,得到上級部門的批準,即每年5月由學校和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共同組織考生進行母語口語測試,學校從當年參加民語口語測試合格且高考成績達到云南省招生考試院劃定的分數線的學生中擇優錄取。 亮點二:根據需求進行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建設 在保留原有專業教學內容與教學體系的基礎上,根據專業方向和民族地區的社會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改革與課程體系建構。以迪慶藏語言文學方向為例:在學生學習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基礎課程的前提下,根據迪慶州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專門開設香格里拉藏語方言、藏文古文獻研究、藏語民間文學等課程;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為學生開設與專業方向相關的特色課程,形成了該培養方向的一個課程群。 亮點三:實行“一干多枝”的“專業+方向”人才培養模式 實行“一干多枝”的“專業+方向”人才培養模式,即以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為主干,形成了“1+3”學程分段、方向分流的人才培養基本模式。學生進校后先完成通識課、基礎課階段的學習,再按不同民族和雙向選擇的原則進行不同語種的分流學習。目前,根據民族地區的實際需要,重點開設了藏語、彝語、拉祜語、景頗語、西雙版納傣語、德宏傣語、佤語、傈僳語、納西語、苗語、壯語、哈尼語11個民族12個語種教學班,既滿足了學生多元化的發展和就業需求,又滿足了民族地區對本民族語言文學專門人才的需求。學校今后將根據各民族對雙語人才的需求情況,靈活調整語種和培養方向,力爭開齊云南省22個少數民族使用的26種語言課程。對人才需求暫時處于飽和狀態的語種方向,采取隔年招生或暫時停招的方式來及時調整語種方向。 亮點四:實行專業實習與擇業、就業相結合的實習模式 加大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初步形成了按不同語種設置實習基地,專業實習與擇業、就業相結合的實習模式。根據實習任務的要求,每個語種設置3-4個實習基地,以滿足學生集中實習的需要。以德宏州為例,分別與德宏州民族委、德宏州團結報社、德宏州民族出版社、德宏州文聯、德宏州人民廣播電臺五家單位簽訂了實習基地協議書,為該方向學生的實習提供了鍛煉平臺。 亮點五:注重社會評價方式 建立學生、學校、社會三方參與的監控與評價機制。在長期堅持學生評課的基礎上,強化學校教學質量的監控與保障,充分發揮學校、學院督導團的監督評價作用。注重以用人單位、報刊媒體為主的社會評價方式,通過對畢業生就業后的表現的跟蹤調查,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和質量。 亮點六:打造一支有影響力的以少數民族為主的教學科研隊伍 以建設省級教學團隊為契機,充分利用現有學科優勢,通過引進、培養等方式優化師資結構,強化教學團隊成員的培養,著力打造一支學歷層次高、教學科研能力強、職稱結構合理、在民族語文學科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教學科研隊伍,促進高水平成果、高層次立項、高檔次獎項的產生。目前38個團隊成員中有28人為少數民族,基本包括了藏、彝、拉祜、傈僳、佤、景頗、德傣、西傣、苗、壯、白、納西、哈尼等主要少數民族。 改革影響深遠 通過十多年的探索與實踐,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已取得初步成效。 目前所開設的12個語種中,11個語種為跨境民族語言。這些畢業生在長期扎根邊疆的同時,充分發揮雙語的優勢,大力宣傳貫徹黨的方針政策,抵御境外宗教和敵對勢力的滲透,為民族團結、邊疆穩定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許多雙語人才成長為當地主要的領導干部。 通過人才培養模式系統綜合性配套改革,教學質量得到了顯著提高,地方政府與學校找到了對接點,畢業生回到邊疆民族地區發揮了特殊的作用,就業率達到100%。畢業生在當地就業后,對幫助當地發展文化旅游,挖掘、整理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此外,學院以改革為契機,積極打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專業、學科品牌,推動與南開大學合作共建的“少數民族語言有聲數據庫”和與上海師范大學合作共建的“少數民族語言重點實驗室”項目的開展,對云南少數民族語言、方言、文獻資料、口承文學資料進行收集、發掘、整理和數字化加工,提高用現代化手段進行語言研究的能力,同時有效搶救、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資料和瀕危語言,以此帶動和推進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搶救和保護。同時,利用跨境語言的優勢,進行了多種語言的跨境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 “學校+政府”訂單式雙語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有效地解決了民族地區對雙語人才的需求問題,同時該模式既是實現各民族平等、增進民族團結的有力舉措,也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民族素質的迫切需要,更是建設民族文化大省、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內容。為此,該專業2008年被教育部批準為“高等學校第一類特色專業”,“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本科教材”系列曾榮獲教育部優秀教學成果獎。2009年,“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被評為云南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ㄗ髡呦翟颇厦褡宕髮W民族文化學院院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