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上是1988年的老式電表,右手這邊墻上的圖片展示了近30多年中國電力系統的變遷?!薄斑@一展廳為我們展示了未來智能電網的發展趨勢……”天津大學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二年級3班、4班的70多名學生本學期盡管足不出校,卻“參觀”了天津電力科技博物館,還“親臨”了電力工程現場,直呼“過癮”。
利用虛擬現實的智能技術給學生帶來“身臨其境”的感覺,也讓思政引領潤物無聲,這是天津大學《電力系統基礎》課程本學期的一次新嘗試。這門課程是首批國家一流本科課程、首批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
課程的主講教師是天津大學電氣自動化與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劉艷麗,她告訴記者,讓虛擬現實技術進入本科生課堂,就是要解決不能經常組織學生們集中到工程現場的教學現實問題,突破教室的時空限制,為學生提供沉浸式課堂體驗,也更好地適應后疫情時代的教育教學變革。
基于這樣的想法,劉艷麗與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開展合作,聯合開發了VR視頻等課程資源,從而實現了讓學生足不出校就能 “走”進天津電力科技博物館,“走”進電力系統裝備與工程、電力系統現場作業場景,目睹智能電網先進示范工程等。
看到學生提交的視頻作業,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表達讓劉艷麗也非常感動,她說:“帶著學生穿越歷史長河沉浸式感受中國電力的騰飛,感悟科學家和工程師無私奉獻的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青年一代的志向、情感和價值觀,這就是教師在課堂上做的最有意義的事?!?nbsp;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陳欣然 通訊員 劉曉艷)
學生在課堂上“參觀”天津電力科技博物館。 圖片由學校提供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tracyaward.com All Rights Reserved.